老兵们的伤心事 | 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⑤

段亚兵
2024-10-19 08:20
摘要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件伤心事。深圳基建工程兵二万人自然也不例外。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诗中说了一句动情的话:“人世几回伤往事”。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几件伤心事。深圳基建工程兵二万人自然也不例外。在参加建设深圳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建设城市,看着这座城市一天天长高、变脸,环境变得越来越漂亮,心中满是喜悦,充满了自豪感。但回首以往,也有伤心的事。其中两件事尤其令人刻骨铭心。

一件事是1983年9月15日集体转业日。从此以后,部队变成了公司,军人变成了老百姓。官兵们对此实在想不通,一些拥有将军梦的士兵更是伤心地流泪。我采访梁光伟时,他讲了部队集体转业那一天的感受。他1980年入伍,是最早进入深圳的一支队一团的战士。他清楚地记得部队转业那天的情景,连队集合开会,连长宣读了基建工程兵撤销的命令,指导员讲话做思想工作。会后,几个士兵聚集在连队操场上,互相诉说难过的心情,说着说着大家嚎啕大哭了一场。

1983年9月19日,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其中部分代表参加了在深圳戏院举行的改编大会。杨洪祥 摄

另一件事是部队改编的建设集团先是被撤销,后来被卖掉。

来到深圳的两个师,集体转业后合并为一个集团公司,下属的8个团改编成为8个建筑公司(另有一家医院);后来又派生出几个上市公司,总共有十几家单位。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集团达到其最辉煌的时期,在全国建筑公司综合实力排名中进入前十。

随着深圳改革的深入,市政府决定对市属企业进行了大动作的重组改编。其中的一个重要做法,是成立了深圳投资公司、深圳建筑控股公司和深圳商贸控股公司三大控股公司。其中建筑控股公司是以建设集团为基础,将全市上百个建筑公司整合在了一起。

这次改革举动看来不是很成功,因为两年后建设控股和商贸控股又撤销了。为此我曾经采访过一些老同志探讨其原因。多数人认为,这次改革以行政措施为主导,不是市场行为,改革后的建设控股集团只是物理性的相加,并没有形成化学反应。因此,建设控股只是变成了一个装满了土豆的巨大麻袋,而不是自然长成为巨型蔬菜。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企业内部质的变化,没有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当然,推出一项改革措施之前,谁也不会知道能否成功。改革本来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既然改得不成功,那就只好退回来。

“短命”的建设控股撤销了,下属的各个企业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发展。但奇怪的是,建设集团并没有恢复原貌。建设控股撤销了,建设集团也消失了。原来的二万人队伍群龙无首,下属的十几家公司走上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路子。

控股集团没有了,但控股集团的机关人员还在啊。由于建设集团没有复原,这些人悬在了半空中。按照善后工作的考虑,这些人将被分配到下属各个公司中去。但是,机关人员并不甘心被这样草率处理掉。建设集团的金字招牌还在,机关人员又都是从各个单位中挑选出来的优秀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这些人分散了,可能变成了各接收单位里的“边角余料”,但集中起来还是一支劲旅,竞争力不见得比其他单位差。

大家一商量,决定成立新的建设集团,将深圳建设集团的大旗扛起来。市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建设集团”又亮相了。表面上看建设集团复活了,但实际上,此“建设集团”非彼“建设集团”。老建设集团相当于各下属公司的“老豆”(广东人说的老爸);而新建设集团与各个单位是兄弟关系,大家平起平坐。

建设集团配齐新的领导班子后,重新整理队伍,大家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但新建设集团成立时,市场表现出来的不是冲天的“牛市”而是疲软的“熊市”。形势不利,加上投资失误,公司开业头三脚没有踢响,陷入了缺乏资金的困境。为解决困难局面,公司领导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打算引进资金、渡过难关。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外部环境压力很大时,公司内部没有精诚团结而是出现了分裂现象。也许因为经营思路不同,也可能因为利益而争,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闹起了矛盾。公司内部的矛盾终于爆发出来,成为公开的争斗。公司的问题反映到了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作出了决策:既然你们内部争执不下,那么干脆将建设集团的资产在市场上公开挂牌出售。这样做更加公正,谁有本事就在拍卖会上去竞争吧!

2011年1月15日,在有关部门主持的一次公开拍卖会上,有一家出价最高的民营公司收购了建设集团。“我们的大本营被卖掉了!”这一惊人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二万人的队伍,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事件本身有它自己发展变化的规律,尽管有关部门在处理矛盾时是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但在基建工程兵二万官兵看来,“大本营”怎么能够卖掉呢?公司主要领导公开闹矛盾是事实,但是处理的办法应该很多啊,“新建设集团”不光是这支队伍最后的“大本营”,虽然它已经从“老豆”变成了兄弟,但只要留着这块牌子,就能进能退,可以随时重组队伍、赋予它新的能力啊。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大本营”承载着两万人的希望,是退役军人的精神家园。这块牌子在,大家就有主心骨;大本营丢失了,二万人像是丢了魂。那种失落惆怅的情绪外人很难体会到。

本来深圳建设集团已经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建筑劲旅之一,且长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前程无可限量。这方面,可以与原来基建工程兵兄弟单位的发展作一番比较。在全国范围内,基建工程兵原来以师为单位,后来发展良好的建筑队伍非常之多。比如说,中建七局的前身是基建工程兵第21支队;中建八局的前身是基建工程兵第22支队(任正非转业前就在这个支队工作);北京市城建集团的前身是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属下的6、7、9三个支队等。这些部队在转业后的一段时间里,其实也经过了痛苦的转型过程,而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施工巨头,为中国赢得“基建狂魔”的世界声誉作出了贡献。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两个支队,其基础不弱于以上兄弟单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的情况可能还要好一些。如果当年建设集团能继续保持一个大集团公司的架构,按照当年的发展势头看,也有发展成世界级建筑公司的潜力。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