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移民城市 | 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②

段亚兵
2024-10-16 13:14
摘要

深圳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满怀青春梦想的青年学子和有志人士源源不断地吸引到了深圳。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要问在全球哪个城市是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据学者的研究,中外都有移民城市,国外最大的移民城市要算纽约,800万人口,移民度高达45%;而论国内最大的移民城市要算深圳,如今户籍、常住人口1,700万,移民度高达95%以上。人多,势众,建设成绩大。作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深圳40年里从边陲小镇变成了一座国际性现代化城市。城市面貌巨变,经济发展创造奇迹,城市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万多亿元,增长了1万多倍。深圳市民的平均岁数30出头,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满怀青春梦想的青年学子和有志人士源源不断地吸引到了深圳。

深圳罗湖日落美景。图片来源:IC photo

但也许多数年轻人不知道,创业初期的深圳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要说吸引不来人才,就连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意来这个“偏僻荒凉的鬼地方”。用“一穷二白”的词语形容当时的深圳十分准确。当年深圳市委书记梁湘,曾派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波到广州去招聘干部。刘波拍胸脯说保证完成任务。作为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去招人,他以为会一呼百应,但没想到连原来的旧部下都不给面子,勉勉强强只带来9人。不要说省城里的干部招不来,连深圳劳动部门到粤西茂名石油工业公司想招调一批工人,竟然也没有人愿意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深圳调入了一支规模最大的移民群体——基建工程兵两个师二万人。基建工程兵是196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的部队,承担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大项目,成为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后,中央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大裁军,基建工程兵被撤销。抓住这个机会,深圳市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申请要来了基建工程兵两个师二万官兵。2020年11月26日晚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福田区举办了“红树礼赞——深圳市福田区红树林奖颁奖仪式”。主持人白岩松问当年拓荒牛的领军人物马成礼:“当年深圳那么苦,叫谁来谁不来,你跟战友们为什么就来了?”马成礼回答说:“我们是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服从命令听指挥是我们的天职……”因此深圳能够调入最大规模的一支移民队伍,一半靠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一半靠官兵们对深圳经济特区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

1983年,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罗湖的建设现场。杨洪祥 摄

1979年底深圳升格为深圳市。改市前的宝安县人口31.5万人。1980年8月26日成立深圳经济特区时,特区内的人口有2万多人。而1979~1982年调入深圳的基建工程兵超过2万人,加上家属(干部、志愿兵的妻子、孩子),总数有3万多人。新移民群体超过了原来特区内的居民数量,极大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人口成分。

调入深圳的“二万人”,不仅仅是个人群数量概念,更重要的是队伍的质量。这是一支转战南北、能打硬仗、作风顽强、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是实力雄厚、装备齐全、技术高明、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其中一个师(00049部队)是国家冶金战线基本建设的劲旅,先后承担了西北酒泉钢铁基地、西南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担负了东北鞍钢、本钢等老钢铁基地的改造升级工程,参加了华东上海宝山钢铁基地、马鞍山钢铁基地的建设等任务,屡战屡胜,战功卓著。另一个师(00319部队)是由军委工程兵改编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承担了大量的机场、地下建筑等国防战备工程任务,攻无不克,贡献巨大。

这支队伍的到来,让深圳的建筑施工力量,从原来300多人县级建筑公司的微弱团队,变成了具备国家级技术水平的建设大军。1983年9月15日部队集体转业后,有1.2万人留在大本营里,改编成为深圳建设集团及其下属的8个公司、1个医院。经过十年发展,这支队伍吃足了苦头,经历了磨难,立住了脚跟,挺直了腰板,学会了游泳,完成了转型,走出了困境,达到了辉煌。1993年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了建设集团的经验。1995年建设集团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先进施工企业。

“二万人”是一支思想红、政治强、技术精、业务熟的人才队伍,是深圳初创时期极为宝贵的人才库。2万多官兵中有4千多名干部(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业务干部有1088人),党团员6000人。相比之下,深圳建市前当地的技术干部只有一名工程师、两名技术员。由于深圳历史上发生了数次逃港事件,懂技术的人才、年轻力壮的劳力、心思比较活泛的能人都跑到香港挣大钱去了。对当时的深圳来说,虽说缺少建设资金,但更缺乏建设人才。“二万人”的到来一下子改变了深圳急缺人才的困难局面。世上第一宝贵的是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了人,才会有钱,才能做事,才有创造出人间奇迹的机会。

调入深圳的二万人,分成了两部分。除1.2万人留在了建设集团大本营里,另外8000名干部战士被挑选、输送到全市各条战线、各个单位。部队干部战士具有政治素质高、组织纪律性强、技术业务能力好等特点,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数百人被提拔为局处级干部。还有一些技术干部自己下海创业、创出了一番事业。

这支队伍年轻,平均岁数不到30岁,最后的几批兵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经过40多年的拼搏奋斗,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当年的荒山野岭变成了花园式的城市;当年的建设大工地,变成了温馨的家园。二万人的汗水,撒在这片土地里;官兵们在干活过程中,在这座城市的丰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40年的岁月流逝,当年的小伙子们已经垂垂老矣、每年陆续退休,在温馨的城市里安度晚年。他们的二代三代已经成长起来,将拓荒牛精神薪火相传。

深圳深南大道景观。图片来源:IC photo

移民城市有什么优点呢?

移民城市能让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个城市里,形成文化杂交的优势,让这座城市想法多、有活力。

移民城市人口少、空间大,发展机会多。就像小草小树由于头顶上没有大树的遮盖,能够吸收到充足的阳光雨露,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条件。

移民城市改变了原来的人缘环境,让怀才不遇的人有脱颖而出的机会;让因为人事环境受到压制的人扬眉吐气;让体制外的人、边缘人有了施展身手的条件。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在深圳有充分的表现。

最重要的是深圳还不是一般的移民城市,这里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封闭的空间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的试验地,工作岗位的选择由计划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于是出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活泼局面。

40年里,深圳从一个建市前只有30多万人口的农业县,变成了拥有1700万居民的特大一线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深圳是人口增加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实体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深圳称得上是一方创业的热土。这座城市里,人无弃人,物无废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积极性、挖掘了人的潜力,让城市有了超常规发展的无限动力。

深圳南山天际城市线。图片来源:IC photo

笔者曾经写过一首《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诗,赞扬深圳移民城市的特质。

来了就是深圳人,身上带着五湖四海的水印。

蛇口开山炮,炸响了实干兴邦的强音。

华强北的推土机,推开了中国电子工业崛起的路程。

国贸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将中国工业化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拓荒牛洒下汗水辛勤耕耘,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来了就是深圳人,胸中激荡着五千年的风云。

双手推开国门,精彩的世界逼着我们快步前行。

勇于改革不停顿,强大的力量来自内心。

开拓创新是时代的呐喊,无数个中国第一由此诞生。

中国梦绘出最美的图画,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复兴。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段亚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