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深圳一开始就摸索着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在基建战线尝试实行招投标制度,二万基建工程兵是最初的尝试者,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转型中谋求发展,吃尽苦头后变成了站立潮头的弄潮儿。
初来乍到的二万人,处于一种头脑蒙查查、两眼一抹黑、情况不熟悉、环境不适应的状态。二万大军进入深圳初始,大家摩拳擦掌,摆开架势,准备大干一场,但突然发现无活可干。没活干自然没有收入,官兵们的工资没有着落,部队陷入了困境。大家这才慢慢明白,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变成为市场经济,个人身份从军人变成了市民。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里,上级负责给任务,部队只管加油干;现在部队还想拼命干,但是没有人再分配任务了。因为深圳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施工任务要靠自己在市场上找,想拿到项目必须参加招投标。大家蒙圈了。当时的部队的处境,好像是一头犍牛掉进了枯井,虽然浑身有力却无处使,折腾挣扎半天却找不到出路,始终爬不出井底。犍牛鼻喘粗气,口吐白沫,望着井口唉声叹气。
部队的各级领导去找市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但是鸡同鸭讲,根本说不通。双方对话的意思可以归纳成以下的一段对话:
主管领导说:“深圳是市场经济嘛,不用找市长,只能找市场。你们勇敢地往前闯吧,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你们是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是大海里的游泳健将啊,怎么到了海里不会游泳呢?看着像鸭子,怎么实际上像个不懂水性的芦花大公鸡呢?”
部队领导说:“不知领导有没有想过,这是一支在计划经济体制里、部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队伍,大家根本不明白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说看着我们像鸭子,就一撒手扔到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喝令道‘去游泳吧’!老实承认吧,我们是不会游泳的旱鸭子,撵到水里的结果只能是咕嘟咕嘟喝水、淹个半死……我们愿意学游泳,但领导要给我们学习游泳的条件和时间啊。”
那一段时间里笔者去到建设集团的一些下属单位调研过,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狭小的房间里架满了双层床、挤了十几个战士,床与床挤在一起,两人对面走要侧身通过;精力旺盛的战士们无所事事,坐在一起打扑克、额头上贴纸条找乐子,生闷气、喝啤酒;一些战士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躺在床上节省体力;随军家属买不起蔬菜,到菜场捡菜叶……1984-1985年是部队最困难的时期。其困境经报告文学《深圳,二万人的苦痛与尊严》披露后,引起了轰动,全社会开始关注这支部队的处境。
1983年9月19日,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杨洪祥 摄
一支曾经南征北战、战果累累的部队,为什么到了深圳不适应、玩不转?
原因有外部、内部多方面的。先说外因。首先,部队进入深圳的时机不利。部队1982年底调入深圳,1983年完成整编,正准备大干一场时,1984年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深圳18层以上的大楼有多一半下马了。这么一支大队伍进入深圳,但建筑市场已经没有这么多的饭可以供给部队吃了。其次,深圳一开始就开始探索走一条市场经济的路子,在基本建设管理上深圳尝试招投标做法。对如何搞招投标,大家没有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早期制度不完善,漏洞比较多;加上部队初来乍到、人头不熟,社会对这支年轻的部队会不会干活也心存疑虑。因此,出现了部队接不到任务,而许多包工头的皮包里却装满了承包合同的怪现象。实在找不到活干的部队,甚至要向包工头手里再转包施工项目。
再说内因。部队原来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军队实行的“指挥经济”可能要算计划经济制度里集中度最高的一种形式。因此部队基本上不懂市场经济的运作是怎么回事,营以下单位甚至不是一级经济核算单位,只管干活不管经营。因此,初来乍到的部队在深圳完全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活干,也不懂得经济核算,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于是,形势逼得部队不能不走上艰难、痛苦的转型道路。当市领导知道部队困难的真相后,设法帮助部队渡过难关。措施之一是对招投标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从原来的“出价低者中标”,改变为“议标”方式,将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拿出来,以“议标”的方式帮助部队中标。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退了一步,但实际上“进两步、退一步”才是前进的常态。“议标”仍然按照招投标的原则,只是加上了对施工队伍资格认定、以往施工质量的记录等审查条件。经过不断地改进,深圳的招投标制度才越来越成熟、完善,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市领导的关心、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种帮助措施,对部队是雪中送炭。例如,位于罗湖口岸的新建海关报关大楼项目要求5个月建成,由于工期短、质量要求高,交给一般队伍不放心,政府决定将其交给由304团改编的五公司,公司精心施工取得优异成绩。在规定交付的凌晨,将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场地交给海关使用。
但是政府能“议标”的项目毕竟数量太少。各公司领导明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走,最终只能靠自己。为环境所逼的官兵义无反顾、背水一战,积极主动地走向市场求活路。1983年,由302团改编的市政公司积极参加南头直升机机场的招投标。老团长田守臣亲自出马向发包方答辩。中标后公司只用4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由于机场施工速度快、质量好,被赞为“中国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市政公司由此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1983年初,基建工程兵在建筑工地。杨洪祥 摄
1985年5月,由16团改编的市建二公司,积极参加位于泥岗路市师专(后来的市教育学院)教学大楼的公开招标活动。工期要求4个月内完成,因为9月份开学时,来自全国的教师和学生就要到学校报名上课。听到这个苛刻条件,很多前来投标的公司知难而退。市二建却迎难而上。工地上的施工一天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一日三餐饭也用毛驴车送到了工地上。结果按期完成了任务。当看到2.7万平方米的巨大教学楼在4个月内拔地而起,让附近的市民吃惊不小。
深圳火车站东广场抢修抢建工程。周顺斌 摄
由912团改编的深圳市工程地质勘察公司,其业务是在地面下勘察探索,被誉为“地下侦察兵”。公司积极主动找任务、短时间里打开了局面。《特区工人报》称赞他们“从找米下锅到米送上门”。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与一些专家、战友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市场经济(具体在基建战线是招投标制度)给部队带来了什么?大家看法不太一致,争论比较激烈,有正面的肯定,也有无奈的叹息。孙晓明是最早是从基建工程兵调入深圳的一名干部,转业后长期在市建设局工作,退休前的职务是市建设局副局长。他认为,部队最初进入深圳时很不适应,吃了苦头,受了挫折。环境逼得这支部队非改变不可,环境最终塑造了这支部队的新面貌;但也可以反过来说,由于部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但最终适应了环境,而且创造出了许多新经验。因此这支队伍能够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事实证明,只有善于学习、敢打硬拼,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强者。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