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中共深圳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经济质量、社会质量、文化质量、生态质量和党委政府服务质量。深圳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全面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写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旗帜上,早日把深圳建设成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
可以说,深圳响亮提出以文化创新发展提高文化发展质量,不仅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也表现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深圳勇当排头兵的文化担当。
我以为,在实现创新提升文化质量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理性思考。
首先,文化质量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概念,它往往通过一个民族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力、精神面貌甚至生活方式与态度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用指标体系来准确衡量一种文化的质量。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化质量提升,是教育和公民整体素养提升的结果。这一结果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培育,但更需要时间的积淀。我们既不可能为文化质量制定增长速度,也不应该像追求GDP那样去单纯追求文化质量的提升。正如教育的投资着眼于未来回报率一样,文化质量的提升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是存在滞后效应的。文化质量的构建比楼房、工程建设要慢得多,但是一旦形成,将是一个民族无价的财富。
其次,创新的概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必然包括观念创新,而创新提升文化质量的关键正是观念创新。我认为,创新提升文化质量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技术创新与文化质量的提升;其二,观念创新与文化质量的提升。尽管技术创新与观念创新常常会相互交织,甚至互为因果,但两者在提升文化质量方面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是不同的。技术创新对文化质量的提升更多地具有间接性和延伸性,而观念创新则往往其本身就意味着文化质量的提升,所以更具根本性。一方面,技术创新表现为发明创造被应用于经济领域,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收益;另一方面,任何发明、专利的产品生产都不是技术创造技术的过程,而是观念创新的收获。先有观念的革命,才有发明与专利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技术创新在为人们创造更便捷、更有质量、更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提升着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提升着社会的文化品质。如互联网和微信的发明,既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也是观念创新的结果,它们在技术创新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整体提升社会文化质量(尽管同时也有负面的文化派生出来)。这就是技术创新对提升文化质量的间接性和延伸性作用。
如果说技术创新的成果更多的是物质的,那么观念创新的成果则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观念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提,其结果大多表现为专利及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而观念创新自身所产生的结果,如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则或作为文化的内涵而扩散并积淀,或诱发社会制度创新,从而为社会进步与文化昌盛提供更文明、更富有绩效的制度安排。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归于制度的竞争。而制度更多地是以观念与文化的力量影响并改变着世界。制度创新作为观念创新的结果从一个方面展现并提升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质量。所以说,没有观念的创新,将没有创新的世界。
再者,创新必须是具有革命性的,只有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才可能真正在摧枯拉朽中提升文化质量。从根本上说,创新是一种社会内生的力量,而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其中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文化环境的营造倡导、鼓励创新,但创新的主体既不是政府,也不是鼓励创新的政策,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
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这说明,创新同时意味着颠覆。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加以消灭。如果用创新理论来说明创新提升文化质量的功能,那一定是用观念战胜观念的过程。
最后,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才有可能提升文化的质量。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会在改变或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中改变世界。创新作为提升文化质量的途径,只有在创造出新价值时才会切实推动文化质量的提升。这里所说的新价值,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精神、价值观、情怀的形成,以及关键人物甚至大师的产生。一个民族最深刻的贫困,是思想的匮乏;最深重的短缺,是思想者的短缺。所以,提高文化质量的根本是给予文化以更加深厚的价值内涵。
文化在创新中成长,又在推动着创新;创新在文化中形成,并提升着文化的质量。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