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热评 | 这一次,“卷尺哥”为什么能在全网“对齐颗粒度”?

读特评论员 袁斯茹
10-22 20:1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流量向善”被写进了街头巷尾的细节里。

当20.1万粉丝的抖音博主 @跨行买手 拿出卷尺,一座2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也跟着他把目光下移——看人行道限宽柱是否卡轮椅,看天桥坡道是否逼停婴儿车,看井盖是否在雨天变成“跷跷板”。

这位“卷尺哥”和深圳的故事,为什么能火遍全网?一个“路见不平,拿出卷尺”,作为普通市民,两年多坚持发视频反映市政道路缺陷;一个“一味不语,只是整改”,深圳市政部门行动速度之快,就连“卷尺哥”都感慨整改“快得离谱”,“我拍的挡路的那棵树,第二天去的时候已经被挪走了”。

“卷尺哥”的主页

网友们玩梗速度也从未输过。给“卷尺哥”冠上“深圳多管局局长”“卷尺侠”称号,还说“领导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他有没有更新视频。”而深圳居然连调侃都火速回应: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是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

“卷”对了方向,就会让人喜闻乐见。“卷尺哥”风雨无阻,累计在抖音发布两千多条视频,几乎日更,最多的时候一天更新六条;深圳市政行动速度之快,平均3天内处理“卷尺哥”的问题,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解决。

千万点赞、#深圳市政也太听劝了# 冲上热榜、央视《新闻1+1》跟进,舆论盛宴背后,是这把卷尺涉及的三方共同给力:市民“低门槛”参与治理、政府“高速度”回应诉求、平台“正流量”托举公共议题。任一环节掉链子,故事都写不成今天的爆款。

在“卷尺哥”这里,市民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流程被压缩为“掏出卷尺—手机拍摄—抖音上传”,从拍摄到解决问题最快只用不到20小时。一把卷尺,一个抖音账号,让“全民城管”的成本趋近于零。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视频里没有“生气”“必须赔偿”这类情绪化表达,而是以真正的深圳人心态,想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卷尺哥”经常在视频里欢迎大家来深圳

而深圳能稳稳接住问题,背后是一套常态化、高效运转的平台和闭环机制。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表示,不仅仅是针对一位热心网友,全网提到的关乎深圳大大小小的事项,无论是建议类,还是诉求、投诉,都有相应的线索征集发现。从去年到现在,深圳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目前已经建立5000多条工单跟踪闭环,从原来的“被动响应”向“被动+主动”迈进。

深圳12345热线话务员正在接听市民电话(资料图)

这不是深圳第一次因为“听劝”出圈。2024年,一位视障脱口秀演员在节目里吐槽不锈钢盲道的安全隐患,相关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不久后,多名深圳网友发帖表示深圳各区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短视频平台不仅降低了表达门槛,也为普通人递上了参与公共事务的“话筒”,使个体洞察得以汇聚成推动改变的声浪。内容的高效传播则如同“扩音器”,将民生诉求精准送达,催生“秒级响应”;更像“显微镜”,让城市治理更加可见、可感。

“卷尺哥”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个人的英勇,而在于个人让一座超级城市“对齐颗粒度”——市民的眼睛、政府的双手、平台的算法,在同一刻度上找到了共同语言。这把卷尺量出的不仅是过窄的天桥坡道,更是城市治理的缝隙:在宏大的公共议题无法触及的角落,只要缝隙够宽,普通人也能参与治理,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一把卷尺测出了7厘米的台阶高差,也测出了平台公共价值的厚度——当短视频成为市民可感知的“城市微更新”,“流量向善”也被写进了街头巷尾的细节里。城市因此更美好,这才是技术的温度所在。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伊诺 二审 林嘉嘉 三审 郑蔚珩

(作者:读特评论员 袁斯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