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说|再说董宇辉:人民依然需要文学

晶报记者 李跃
2024-08-06 08:4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以文字向人性致敬

有两件发生在今年年初的新闻,经过半年多的沉淀,愈发觉得有言说的价值。

其一是,直播带货“小王子”董宇辉,用四个小时,把老牌纯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卖出了1785万元成交额。这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直播首秀,也是直播间首次“全程只卖一份文学杂志”,创造了文学界与传播界的历史。

其二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夸董宇辉说:“在董宇辉推荐《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前,这本书一共印刷了60万册,但今年却达到了500万册的销量,这确实出乎意料。感谢一个热爱阅读的年轻人,将一本好书介绍给更多读者。”

这样的数据表明,今天,文学其实依然不缺乏真正的读者,缺乏的是将文学与读者连接在一起的管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微博、微信、短视频、长视频等数字化传播渠道已成主流,文学的视读终端,也从单一的纸媒蔓延到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有声平台等,快餐阅读大行其道。

但是,只要人还没能进化成一堆冰冷的元器件,依然是有温度的情感生物,就离不开那种直抵人心的文字。正如董宇辉在直播卖《人民文学》时所说,“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段岁月,一本杂志,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具有情感的承载功能。你会在收到杂志的那一天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然后津津乐道地把其中的精彩片段讲给身边的人。”

我们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其一,这个时代需要主播,更需要有品质、品位的主播。董宇辉的形象与内涵,与文学、文学期刊是高度契合的。不断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催生更多有品质、品位的主播,可以放大产品的品牌效应乃至提升整个互联网的品格。

其二,董宇辉的网红效应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文学要走出被大众冷落的困境,最终还得靠作品、文字本身来说话。这些年文学有点不被公众待见,固然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化有关,恐怕也跟一些文学作品沟通现实能力的匮乏有关。

如果缺少必要的社会担当,主动放弃了对社会重大问题发言的权利,对现实持难堪的失语状态,不能对时代进行尖锐发言,这样的文字显然无法在历史中留下应有的印记。

也许,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反躬自省,是否能真诚面对人生和社会,是否对世人有大悲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来捍卫真相与尊严?

今天,波澜壮阔的现实景象,无数人的灵魂呼喊,需要通过文字去记录、去“发声”。希望有更多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伤、悲与乐、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朱光潜先生说,过去如那漆黑的天空,惟有人类创造的思想艺术如星光闪烁其间——文学的星光,也将更好地照亮一个时代的容颜与内心。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