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至莹个展“东⽅故事集”:“转译”对世界的触摸与感知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03-24 10:53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3月22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中国艺术家石至莹的⼤型个展“东⽅故事集”(Stones and Stories)。展览集中呈现石至莹创作于2010年⾄2024年间的约50幅绘画作品,试图梳理艺术家在这⼀阶段中的实践路径。

展厅现场

自上海⼤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与研究⽣毕业后,石至莹便进⼊上海油画雕塑院,成为⼀名职业画家。在多年的油画创作过程中,对绘画本体和绘画语⾔的探索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核⼼问题。她擅于从东西⽅绘画史中汲取绘画技法的灵感,通过⾊彩、肌理、笔触等油画语⾔捕捉中国画所讲求的⽓韵。⽆论是早期作品中以单⾊笔触描绘的海、沙、草,或是近期创作中⾊彩更加丰富的⽯头、造像、⼭⽔等题材,她都在师法⾃然的基础上,以精炼的语⾔描绘物形,表现物性。

《宝石与镜像》

《童子的微笑》

对于石至莹⽽⾔,绘画的本质并⾮制造图像,绘画有⾁⾝,有触感,也有物性。如同作家以⽂字为⼯具转译所见所得,她的绘画是对世界的触摸与感知的微妙“转译”,也是她内⼼情感的直接表达。⽆限的笔触建构起⽆限的海洋和⽯头,这些源⾃现实的物成为故事的载体和媒介,皆是⽆穷,将⾃我与世界⼀次次重新连接起来。

《宝石》

展览通过七个故事呈现⽯⾄莹对线条、⾊形、重量、造像与物性的探索和理解,她邀请观众⼀同进⼊“线条的故事”、“⾊形的故事”、“重量的故事”、“物性的故事”、“玻璃球游戏”和“化城喻”。⽯⾄莹笔下的世界与灵光,可以从任何⼀幅画开始,从任何⼀块⽯头进⼊。在叙事与⾮叙事之间,在虚和实之间,在⼼灵与想象之间,观众会收获属于⾃⼰的东⽅故事。

展览的展陈设计也呼应着主题,是第七个故事。在深度结合作品脉络与美术馆空间风格的基础上,展陈设计师王青将观展的动线设计成为⼀个正⽅循环往复的闭环,不预设观看的先后顺序;围绕主厅中间圆环状的空间向外放射散落的座椅,如同阵阵涟漪,邀请观众进⼊故事中。

独具匠心的展厅设计

此次展览的策划灵感源⾃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东⽅故事集》。在其中⼀则写于1936年的故事⾥,⼀位画家沉浸于⾃⼰的绘画世界,甚⾄超越⽣死,最后“消失在蓝天般的海洋⾥”。⽯⾄莹钟爱这个故事的结尾——虚实变幻之间,结局在现实意义中的沉重借这位画家所描绘的虚幻海洋完成了⼀次举重若轻的逃逸。受此启发,她在2024年初筹备展览期间完成了两张⼩尺幅的画作《天蓝⾊的海》和《海2》。它们延续了艺术家绘画实践中对“显现”与“消隐”相互转化的思考,同时也与这篇故事产⽣了有趣的呼应。

《天蓝色的海》

《海2》

策展⼈沈奇岚的解释说,“这是东⽅故事集的最迷⼈处,也是⽯⾄莹孜孜以求的艺术:是应⽆所住又⼼⽣万象,是物我两忘,⼀苇渡江。”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