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泉:让民族戏曲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走向世界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魏鼎
2023-06-07 18:05

《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为文学巨匠鲁迅的经典小说,与中国地方剧种豫剧、曲剧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却可以跨过改编转化的“门槛”,激荡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艺术成就上看,陈涌泉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陈涌泉接受记者专访时,畅谈鲁迅及其作品的再认识、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以及民族戏曲如何走向世界等话题。

“一个民族的文化光有创新力还不够,还必须有先进的传播力。以戏曲为例,戏曲是最具民族性的艺术,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还原一个伟大而又真实的“人间鲁迅”

唱念做打、飞舞翻腾,美于技;檀板笙歌、绕梁不绝,美于音;意蕴深远、包罗万象,美于韵……从陈涌泉的发言题目“用美的光芒照耀舞台”即可看出,他重点关注的是戏剧艺术之美。在他看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戏剧作品之所以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根本就在于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戏剧正是以自身蕴含的美引领人们去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戏剧工作者要充分尊重艺术规律,高度重视戏剧的审美价值,发掘更多戏剧之美。

这种美同样体现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语言的凝练之美,还是人物性格的悲剧之美,抑或是思想的深邃之美。对于数十年来致力于鲁迅小说戏曲改编的陈涌泉来说,对鲁迅及其作品的重新理解与评估自然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在他那里——亦如在万千中国知识分子那里,鲁迅都是永恒的。用陈涌泉的话说,鲁迅的价值及意义不限于他的一系列经典作品——这固然已经很了不起——更在于他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实为所有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让阿Q、孔乙己同台亮相的“文艺魔法”

一般意义上的鲁迅作品意蕴丰富、思想深邃,与地方剧种自带的通俗及大众属性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反差”,在二者之间进行改编转化并非易事。陈涌泉坦言因为自己是河南人,长期在家乡从事戏剧创作,为河南的剧种写戏是他应尽的职责。比起全国各地的剧种,他对家乡戏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另一方面,他深感“好的剧本没有地域限制”,比如《风雨故园》曾以豫剧形式演出,也曾以鲁迅家乡绍兴的越剧形式呈现,《鲁镇》也被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们改编为话剧上演。

只不过,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做改编转化,或在文艺创作中别出心裁地糅合两部乃至多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在做“1+1=2”的算术题,而是在对原著深入研读、对戏剧改编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谋求“1+1>2”的艺术效果。

以曲剧《阿Q与孔乙己》的编创为例,陈涌泉把《阿Q正传》和《孔乙己》结合起来改编,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两个人物性格的截然不同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将产生潜在互生的强烈戏剧性,另一方面也是着眼于他们身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孤独、麻木,深受封建制度的戕害,在喜剧的面具下,都包藏着一个悲剧的内核。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交叉对比,有助于观众从他们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畸形的精神世界中,感悟并发现更多的东西,从而更澄明地了解历史、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更细微地体察自我。

同样是把多个作品中的人物结合起来改编,陈涌泉在《阿Q与孔乙己》中采用的是“交叉对比法”,而在《鲁镇》中采用的则是“递进阐释法”(此剧对狂人、祥林嫂等人物结合改编)。用他的话说,有了狂人的一针见血,祥林嫂的悲剧更加深刻;有了祥林嫂的生动演绎,狂人的癫狂更具张力。狂人的每次出现都是对戏的延展、推进和深化。他的“人鬼之论”,是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当下人们的唤醒和警示;他最后呼唤暴风雪带他离开这个吃人的世界,去往一个空气清新、人人相亲相爱的新世界,既强化了主题,也是对未来的明确指向。

不断厚植青年戏剧观众与人才成长的土壤

如何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厚植文艺创作土壤,培育和造就更多青年戏剧英才?陈涌泉建议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持续致力于青年观众的培养,二是在文艺创作上不断守正创新。

如陈涌泉所说,戏剧是演给观众的,离开观众的戏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缺乏青年观众的戏剧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戏曲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争取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逐步改变戏曲观众结构,实现戏曲观众青年化。“一直有个说法,‘青年人不喜欢戏曲’。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起的《程婴救孤》《阿Q与孔乙己》《风雨故园》等剧进校园演出活动早已证明这是一个伪命题。无论是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还是国外的罗马大学、洛杉矶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俄勒冈州立大学,我们的演出都能引发中外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一见钟情的前提是先‘见’到,否则怎么‘钟情’?”陈涌泉说。

有了不断更新的观众结构,还要有持续产出的高品质文艺作品与之形成良性互动。陈涌泉认为,文艺创作只有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有底气、有骨气、有生气、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播力直接决定着文化的影响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光有创新力还不够,还必须有先进的传播力。以戏曲为例,戏曲是最具民族性的艺术,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陈涌泉认为,民族戏曲工作者应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自觉主动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展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同时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到检验与提升、丰富与发展。但切记,不能为了迎合外国观众而削足适履、降格以求,把唱腔和念白一压再压,或干脆只选择一些“做功折子戏”,致使本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给外国观众留下类似杂耍的印象。既然走出去,就要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走出去,充分表现出中国戏曲的独特神韵与美学精神,传达出戏曲作品中蕴含的普遍价值和人文精神。

□嘉宾简介

陈涌泉,一级编剧,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程婴救孤》《风雨故园》(又名《朱安女士》)《阿Q与孔乙己》《婚姻大事》《两狼山上》《都市阳光》《张伯行》《我的大陈岛》《黄河绝唱》《义薄云天》《雪如意》《鲁镇》等。作品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剧作奖、田汉剧本奖、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等。

(原标题《陈涌泉:让民族戏曲完完整整、潇潇洒洒地走向世界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魏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