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菁:让中式风格和现代生活更紧密结合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海若
2023-06-07 17:53

赵燕菁表示,高速城市化阶段往往也是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系统性破坏的阶段,世界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经济发展缓慢,破坏的能量也有限,大部分遗产因为有利用价值而得到保护;在此之后,经济进入高消费阶段,遗产因为其稀缺性会得到很高的估值,因而也可以得到保护。而在高速成长阶段,对高端文化需求还未出现,而破坏的好处超过遗产的估值,此时遗产处于最脆弱的状态。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有一些城市摸索出一套遗产保护的规划方法,为遗产价值的实现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其中之一,就是采用了跳开老城发展新城的模式,将高价值的城市区位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区位在空间上分开。这一模式最早由著名规划专家梁思成和陈占祥为北京古城保护而提出。典型的城市是青岛。由于一开始将城市的中心从历史遗存丰富的八大关地区迁移到现在的五四广场,使得老城区的建筑和肌理得以成片保留。采用类似规划的城市还有厦门、上海、宁波、杭州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大都以此得到了系统性的保存。北京通州副中心虽然迁出较晚,但对减轻北京古城开发压力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当年争议极大的“梁陈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非物质文化在城乡文化遗产上主要体现为城乡建筑的建造范式、施工方法、材料工艺。这些工艺、做法蕴含着大量古人的智慧,甚至哲学。一旦失传,很多文化信息就会随之消失。”他举例道,如著名的《营造法式》重新被发现后,汇集了中国顶级的建筑学家的营造学社,也未能完全将这一化石重新复活。在城市化高速增长阶段,现代工艺、材料的大量使用,会使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工法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彻底消失。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设计不出传统的建筑。现代西方的建筑理念在短短的一代人的时间里,就把承载着古老文明的营造方法完全格式化。

“如气候的变迁会导致植物的灭绝,非遗的消失也是因为其无法与现代的营造体系兼容。因此,非遗的活态传承也必须创造一个适于非遗生存的‘小气候’。”最近故宫将传统琉璃烧制工艺和场所以“活化”的方式加以保存,就是一个创造非遗活化保存“小气候”的有益尝试。赵燕菁在厦门担任规划局局长时就曾建议政府认定历史建筑工艺的传承人,然后每年将一些公共建筑按照传统建造方式,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委托给认定的传承人。“只有通过这样制度化的‘小气候’,难以进入现代营造链条的非遗工艺,才能以活态的方式加以传承。”

□嘉宾简介:

赵燕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雄安规划专家咨询组专家。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

(原标题《赵燕菁:让中式风格和现代生活更紧密结合 | 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编辑 葛墨含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海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