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一条#女网红海边徒手捡起致命鸡心螺#的词条登顶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博主贝基李·罗尔斯在海滩捡起一枚花纹绚丽、形似鸡心的“海螺”。她对着镜头展示,甚至为了倒出里面的沙石而晃动它,浑然不知自己正与死神共舞。
直到回家后上网搜索,她才惊出一身冷汗——她手中把玩的,竟是能一招致命的“大理石芋螺”。这类外形像芋头、壳口狭窄的螺,常被泛称为“鸡心螺”,是海洋中的“绝命毒师”。
这条视频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观看,评论区里充满了后怕的声音:“天啊,要是我,肯定也会捡那个螺”“在海滩真的不能随便捡东了!”
图片来源:微博评论
夏日炎炎,亲水赶海成为无数家庭的度假首选。然而,在这片蔚蓝的诱惑之下,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类似鸡心螺这样的“美丽杀手”?
颜值即正义?当心这些“海洋刺客”的致命诱惑
网红的遭遇,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在自然界面前,永远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蒙蔽。在海边,你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高颜值”却暗藏杀机的生物:
1. 鸡心螺(芋螺):海洋中的“绝命毒师”
正如热搜主角,芋螺科的螺类外壳图案精美,色彩斑斓,极具迷惑性。它们体内藏有一根如同微型鱼叉的“毒针”(齿舌),能在瞬间发射,注入复杂的神经毒素。这种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信号,导致猎物(和不幸的人类)迅速麻痹。被刺中后,伤口可能只有针眼大小,但随之而来的是剧痛、麻痹,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大理石芋螺。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 蓝环章鱼:小个头的剧毒萌物
这种章鱼体型小巧,通常只有高尔夫球大小,平日里呈不起眼的黄褐色。然而,一旦它感到受惊或被激怒,身上会瞬间显现出数十个明亮的蓝色圆环,仿佛来自异星的生物,美得令人窒息。但这惊艳的“变身”正是最危险的警告。它的唾液腺能分泌河豚毒素,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倍以上,仅需0.5毫克即可致命,且这种毒素受热不分解。无论是徒手触摸还是误食,都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相关报道→网友吃火锅发现蓝环章鱼!这玩意儿咬一口无药可救......)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3. 水母:温柔的“透明杀手”
每年5-8月是水母活跃期,也是蜇伤事件的高发期。不久前在广西北海,彭女士带着自己8岁的女儿在海边游玩时,孩子就不慎被水母蜇伤。
水母的触手上布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刺细胞,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发射毒液。被蜇后,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甚至水泡,剧痛难忍。更危险的是,某些剧毒水母(如箱水母)的毒液可引发全身性反应,导致呼吸困难、休克,对儿童尤其危险。
图为被水母蜇伤后的伤口。图片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4. 织纹螺:一口就可能倒下的“海鲜刺客”
俗称海丝螺,个头不大,曾是餐桌常客。但织纹螺因摄食有毒藻类,体内会富集河豚毒素。近期,浙江徐女士就因贪鲜吃了十几颗,出现四肢、口唇发麻,呼吸困难,险些丧命。这种毒素无特效药,潜伏期最短仅5分钟,一颗就可能致命。国家已明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织纹螺,若发现请立即举报。
我国东南沿海
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
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
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光织纹螺、正织纹螺和节织纹螺。光织纹螺和正织纹螺常年有毒且毒素含量高;节织纹螺虽然有毒但大多数情况毒素含量较低。

无毒织纹螺
较常见的有纵肋织纹螺、习见织纹螺和胆形织纹螺等。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至数米深的泥沙质海底,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或中毒的报道。

季节性有毒织纹螺
主要有方格织纹螺、西格织纹螺、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疣织纹螺、花织纹螺、素面织纹螺和橡子织纹螺等。此类织纹螺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


赶海“隐藏款”:稍不留神就中招的伪装大师
除了上述“明星级”毒物,赶海时,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于那些善于伪装、让你放松警惕的生物。
1. 石头鱼:“世界上最丑也最毒的鱼”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丑也最毒的鱼”,名副其实。石头鱼的伪装能力堪称一绝,它能完美地融入礁石和沙底,静静地等待猎物。如果你在近海涉水,穿着拖鞋甚至赤脚,很可能一脚踩在它布满12-14根剧毒背鳍的“陷阱”上。这些尖刺能轻易刺穿鞋底,注入强烈的神经毒素。被刺者会感受到撕心裂肺的剧痛,伤口迅速肿胀,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休克、瘫痪,甚至死亡。
除了石头鱼,其他带毒刺的鱼类:如泥猛鱼(褐篮子鱼)、狮子鱼等,其背鳍、臀鳍的硬刺含有毒腺。被刺伤后会引发剧烈疼痛、红肿,需及时就医。
石头鱼、狮子鱼、鲉鱼。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 海胆:浑身是刺的“小黑球”
海胆很常见,但危险性常被低估。它们的棘刺不仅尖锐,而且非常脆弱,一旦扎入皮肤,极易断在肉里,难以取出。更重要的是,部分海胆的棘刺本身就带有毒素,会引起剧痛和严重炎症。想象一下,脚底扎进几十根细小的毒刺,每走一步都痛彻心扉,这绝不是愉快的体验。
3.雀尾螳螂虾:不是普通的皮皮虾
雀尾螳螂虾色彩斑斓,拥有堪比子弹速度的“拳头”,能以每秒23米的速度打出1500牛顿的冲击力,轻松击碎贝壳甚至玻璃。有科普博主就曾被其击穿手指,导致神经损伤。
比毒物更可怕:看不见的“海洋创伤弧菌”
如果说海洋生物的危险是“明枪”,那么海洋创伤弧菌就是最致命的“暗箭”。
这种细菌被称作“海洋中的隐形杀手”,广泛存在于超过20℃的温暖海水中。它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感染人类:一是通过身上未愈合的伤口(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划痕)接触到海水;二是通过生食或未煮熟的海鲜。
近日,浙江绍兴88岁的王大爷(化名)清洗海鲈鱼时,就不慎被鱼刺扎伤右手手指,医生怀疑为创伤弧菌感染,紧急为其清创引流,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将其转入ICU继续救治。医生表示,这种病菌感染进展极其迅速,可导致组织坏死(即“食肉菌”感染),48小时内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图片来源:越牛新闻
海边的微生物可不容忽视,除了海洋创伤弧菌,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也是海边常见的致病微生物。
敬畏自然,科学赶海,别让欢乐变悲剧
大海是慷慨的,也是威严的。这位网红的经历和众多血的教训提醒我们,面对自然,必须心存敬畏。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请将这份“赶海避险指南”牢记于心:
1. “三不”原则: 对不认识的海洋生物,坚决做到不认识、不触碰、不带走。好奇心,请用在博物馆和纪录片里。
2. 装备齐全: 赶海时务必穿戴防护装备,如厚底防滑的涉水鞋、专业的防割手套,有效防止被礁石、贝壳、海胆等划伤或刺伤。
3. 伤口管理: 身上有伤口,特别是未愈合的伤口,请远离海水。若在海边不慎受伤,应立即用大量洁净的淡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并保持伤口干燥。
4. 饮食安全: 海鲜一定要彻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贝类。处理生海鲜时,最好戴上手套,防止被刺伤。
5. 及时就医: 无论被何种海洋生物蜇伤、刺伤,或在接触海水后伤口出现红肿、剧痛、发热等感染迹象,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必须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有海水接触史。
专家介绍被海洋生物伤害后该采取哪些紧急处理措施。视频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享受夏日,拥抱海洋,需科学防护,才能让每一次亲近自然的旅程,都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综合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广东卫生在线、科普中国、微博、网友评论、越牛新闻、红星新闻)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