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成果选粹|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刘绪 高媛
2023-05-23 08:55

提要

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圳需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实践,并在既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创制和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积累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高等教育坚持将国家和广东省的政策要求与深圳实践紧密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建成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从1980年至今,深圳用40余年的时间建立了15所高等教育学校,2010年以来,深圳新增或更名的高校数位列全国副省级中心城市首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圳市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规划和布局,为推动深圳的高等教育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深圳高等教育起步发展的阶段。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教育要与经济同步发展”。这一时期,深圳建立了两所市属公办高校,即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和1993年成立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985年以后,深圳确立的工业发展方针是“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吸引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香港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以及转口贸易。面对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面向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面向需要学历升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发展机遇和高于全国的工资标准,深圳也大量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到深圳工作。

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是深圳高等教育强化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政府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这一阶段,本地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内陆转移,深圳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1995年后,深圳城市经济结构开始全面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的产业结构增加了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和城市,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降低。

随着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深圳先后在1999年和2001开始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和深圳大学城。在市政府的总体规划下,深圳大学城完成建设并引入三所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到深圳设立异地办学机构。与此同时,深圳大学于1996年和2006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总体看,这一时期,深圳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异地办学机构和提升原有大学的办学水平,发展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这一阶段,深圳高等职业教育的实力不断增强。1998年,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1世纪初,市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学校合并进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院校。2002年,组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地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无法满足本地的市场需求,政府也意识到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级职业人才,需要扩大高职教育规模。2004年,深圳市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000年以来是深圳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通过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深圳在短期内建成了一所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所专注应用技术教育的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引入多所中外合作和异地办学高校,实现了高校建校数量和质量的快速提升。

深圳用40余年的时间建立了15所高等教育学校,图为深圳大学城。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这一阶段,深圳城市发展从“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造”,创新驱动主导型的经济逐渐凸显。这一时期,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的“四个90%”现象,成为城市创新格局的一个缩影,也就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以及90%以上的发明专利均出自企业。“四个90%”反映了深圳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但是逐渐成熟的产学研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也折射了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不明显,深圳本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平台力量不足的问题。

深圳再次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政府提供大量支持,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深圳加快了建设本地高校的速度。2010年,南方科技大学成立;2017年,深圳技术大学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在成立之初被教育部赋予“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深圳技术大学基于原深圳大学的部分应用型专业,结合深圳发展需求,增设了部分新专业。另一方面,深圳拓宽了办学思路,采用多样化的办学合作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深圳组建了两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也设立了两所合作办学学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和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并引入一所异地办学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新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均具有本科招生资格,大大增加了深圳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十四五”期间,深圳将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卓越发展工程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新建一批高校,并同时推动开展一批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等。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四十多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坚持将国家和广东省的政策要求与深圳实践紧密结合,在全国用最短的时间建成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深圳高等教育着力破除发展困境,通过自主举办、引进和合作办学等方式,吸纳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改革和探索。

深圳高等教育探索地方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实行一系列改革,如全面实行去编制化管理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政府直接起草各类针对高校的专门规范性文件,保障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等,为其他地区和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同时,政府也发布了高等教育治理的系列相关政策,如2013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年发布了《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以上文件政策对于厘清府校关系、优化高校治理结构,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使命

发展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的重要内容。深圳自成立经济特区以来,高等教育与城市协同共生。但是,深圳建设与城市地位匹配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服务深圳城市发展的能力。

目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大科研与实验项目上优势力量显著不足。在重大的、国家级的科研工程与项目建设上仍需发力。城市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急需大批与之匹配的人才,高等教育对尖端科技、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与支持力量不足。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低,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对建构知识与研发创新体系的贡献度偏低。缺乏以高校为依托,兼具质量与实效的科研基地与人才集聚平台。

深圳市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不小。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科学布局,高峰型的优势学科不明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够。深圳市招收本科生的高校数有待增加,优质高等教育集群效应还未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各方利益主体的责、权、利需进一步明确。深圳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厘清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深圳市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名校异地校区与深圳市政府和母体高校的责、权、利需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参与度明显不够,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办学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评估与监督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深圳市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和权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先行先试。目前,我国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如何健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如何高质量培养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高等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充分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拓展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都需要认真思考。我国是个超大经济体,时代发展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进入深水区、无人区,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因素,需要部分地区和高校探索实践,为国家和其他地方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起点、高层次、高目标地推进改革开放。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圳需要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实践,并在既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创制和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积累经验。

(刘绪,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媛,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深圳市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史研究(SZ2021D031)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社科成果选粹|深圳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

编辑 高原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