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情怀 达志人生
陶一桃
2022-11-01 16:28

深圳又痛失了一位学者,一位年轻城市的建设者、一位中国奇迹见证者、一位改革开放的思考者、一位以顽强的毅力在几十年与病魔的抗争中,乐观而坚定地追求学术的勇士。

我与达志认识是他调入深圳大学的1997年,那时我们都在参加一个学术会,他的发言让我注意到了他。我问当时主持会议的著名经济学家苏东斌教授,才知道他就是魏达志。

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他的故事和事迹。当时达志教授在深圳不仅是名人,而且还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我面前的他完全不像一位经历肾衰和换肾磨难的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思想深刻,而且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乐观豁达的气息。尽管都在一所大学里工作,但我与达志教授常常是在各种学术会议或活动中相遇。会议期间,达志教授不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又在构思什么大作,就是送给我他早就签好名字的新著。每每这时,我最常与达志教授说的话就是“保重身体”,达志教授也总是轻松一笑地说“想写的东西太多了”。

可以说达志教授毕生致力于经济特区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学术生涯36载著书3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所主编的大型丛书《深圳高科技与中国未来之路》共计20部,长达600余万字;他的学术专著《危机与重构——世界国企研究》《市场经济的两大结构》《城市群与城市国际化》《深港国际大都会形成机理研究》《递进中的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等分别获得全国性和深圳市社科优秀著作奖。其实,达志教授是最有理由颐养身心的人。因为没有几个人会从生命最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岁月起,就开始频频经历无情袭来的病痛的磨难:刚过而立之年就不幸承受了双肾功能衰竭的打击、连续5年透析又导致双臂血管坏死、十余年里两次换肾、十余年里两次心力衰竭、十余年里两度癌症袭来……这每一个都足以摧毁一个人身心的疾病,都毫不留情地相继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但即便如此,几十年里他也从未停止过对学术的探究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几十年与病魔的抗争中,达志以非凡的坚毅畅游在他所热爱的学术海洋之中。

记得达志第二次换肾时,我代表学校去北京看望他。当时医院病房很紧张,达志在医院旁边租了一间民房度过观察期。达志知道我要到了就在屋门口迎着我,尽管见面时我鼓励地对他说:“看上去气色不错”,但我内心却很难过,他人看上去一下子变得那么羸弱,好像小了一大圈。更让我心里不平静并感慨万千的是,当我走进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时,看到在一张似乎被塞进来的床边写字台上,一本被翻开的书静静地躺在一大堆书中,我知道这就是达志的生活方式。我突然深悟到,最难被摧垮的不是钢铁,而是一个人的情怀和植根于心中并与生命融为一体的那份执着的追求。

达志教授不仅是一位睿智勤勉的学者,还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一位颇具才华的书法家。2014年11月达志教授与我一起赴越南参加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与越南广宁省共同举办的世界经济特区论坛,时任越南广宁省委书记、现任越南总理范明政会见中国与会学者时,达志教授送上了他的墨宝,上面写着酣畅遒劲的四个大字:“大展宏图”。我想这是达志送给越南广宁省的希冀,也是他一生的抱负所在。

达志教授走了,但却把悲痛与思考留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达志教授用他曲折多难但却精彩壮观的一生,给了我们一个平凡而又非凡的答案,那就是人要活出一种精神。精神是不朽的,它不仅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更有亘古不衰的魅力。达志教授在为我们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与不期而至的病痛乐观而顽强的抗争中,辉煌而完美地实现着人生的鸿鹄之志。

学者情怀,达志人生!

(作者系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标题《学者情怀 达志人生》)

见习编辑 钟诗婷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王越胜

(作者:陶一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