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儿童利益,联合国通过且在世界生效《儿童权利公约》。为了执行落实这个公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于1996年在全球发起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国际行动。目前全世界已有870多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简称CFC)”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认证,而中国仍没有城市获得此项CFC认证荣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一、关注儿童的天性,将儿童需求融入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顶层设计
以雷根斯堡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为例:雷根斯堡是德国马伐利亚洲的直辖市,是多瑙河边一个美丽的古都,面积80.76平方公里,人口133.526万人。该市在2014年加入联合国儿基会倡导的德国儿童友好城市及社区计划,并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称号。
(一)儿童友好项目设计。雷根斯堡社会教育学专家取材2-3年的儿童友好型城市(CFC)案例,把城市规划设计与儿童友好型娱乐项目考虑进去,制订行动计划。通过设立增强儿童权利措施,对儿童平等教育机会,父母对子女沟通教育,自由活动时间规划,儿童游戏娱乐,儿童幸福指数,儿童与青年成长,交通移动,共商共建一带一路等项目,维护儿童权利。通过开展儿童营地主题活动、制作儿童教育工具箱、建设社区图书馆、儿童音乐学校、儿童难民营、家庭网站、儿童家庭活动中心、青少年游乐园,儿童安全求救岛、青少年保护中心、儿童保护居住中心,拓宽儿童活动空间。通过成立青少年参与会、选举参与员,组织儿童参与员与市长见面,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建设儿童游戏室,儿童游乐场,增加配套设施,让儿童在节假日或平时随便玩耍、模拟城市的生活。通过在营地里买卖书,做文职等工作、当税官,建博物馆,进行运动比赛,帮助儿童了解世界,组织景观设计,办城市儿童服务一卡通,与难民交往融洽,为儿童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给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儿童友好设施研究。从儿童游戏的设置,儿童的参与度,专业分析,试点示范,游戏引导,概念拓展等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以一个新区的改进为核心,由儿童与青年参与儿童友好型项目的优化;市长与儿童一齐亲临相关项目的区域进行感受城市设施改善的程度。然后将儿童与官员所走的路线图记录下来,讨论做模似总结,汇总方案发给城市规划师。寻找儿童玩耍的游乐区,然后做成地图,进行规划分析。明确质量的标准和改善细节,改造儿童文化游戏活动空间。从而达到友好型城市化,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三)儿童友好参与标准。尊重青少年不同能力的认同,以儿童决义越早越好,根据评价的因素,制订出框架条件、时间安排和参与人数,决策思路清晰。建筑规划师把设计构想通俗易懂的规划展现在儿童面前。对出现的问题,通过协商参与,把结果结论清楚地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批评、修正。细化儿童需求产生专业标准的设置。体现儿童需求优先的理念,以理念的落地为工作的核心,对具体事情落实进行审视和考察,评判男女和儿童喜欢的方案,让方案更有直观性和有效性。
二、关爱儿童的需求,形成尊重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良好氛围
以伯恩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为例:伯恩是瑞士联邦政府的所在地,面积51.6平方公里,人口13.37万人。据悉,伯恩目前有多个洲镇对参加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有兴趣,已有26个获得联合国儿基会(CFC)认证。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大体上分为四步。第一步:儿童了解公约,政府部门参与。第二步:调查问卷,了解需求。第三步:行动文件,落地推进。第四步:鉴测评估,申请认证。最终由联合国儿基会专家评估打分评定。
(一)公众意识。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开决策的过程,儿童幸福指数上升,对生活环境有良好的改变,对儿童需求是否满足进行调整。这些工作是由市政厅组织。学校的改造由学生参与设计、施工,学校参加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评选由学校委员会和学生参与者与联合国儿基会对接。省与城镇级别上下对接,目前CFC项目共识深入人心。
(二)政府重视。市政厅关于儿童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参与度、儿童的公共空间关注。第一是调查问卷,对儿童需求作哪些事情。第二是做规划,涉及儿童健康参与度,学校委员会负责的事情。第三是行动文件反思改变空间,提供措施行动空间,落实市政建设工作。第四是参与走科技路线,儿童与建筑师开展讨论,进行建议性表决来决定措施及空间设置的问题,制订《导则》作为指引。
(三)青年参与。成立青年委员会,负责具体的项目与相关单位对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正当的采纳,青年委员会的参与方式是议事,制度,选举,投票等。建立在政府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三、关心儿童的成长,适应新形势建设儿童友好的城市范例
以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为例:深圳提出“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儿童友好理念,让人们意识到“让城市为儿童而建”的重要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率先打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深圳样本”。
(一)在战略上,对标国际,长远规划。深圳深入贯彻儿童优先原则,更加重视将“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纳入市委全会工作报告,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先后出台全国首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性行动纲领文件--《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将50个项目纳入《行动计划》库,提出“建立安全、公平、符合儿童需求、适应深圳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具有全球城市人本特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总目标,综合确定了儿童社会保障、儿童参与和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三大策略体系,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的充分肯定。
(二)在战术上,试点先行,科学引领。深圳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结合本土的实际,选取与儿童友好紧密相关的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和安全出行等6个领域开展试点建设,编制发布中英文各领域的儿童友好建设指引,在全市落地试行推广。
(三)在效益上,共同参与,成果丰硕。深圳通过开展“儿童安全保障促进、儿童友好空间拓展、儿童参与实践、儿童社会保障提升、儿童友好宣传推广、儿童公共政策研究”六大行动,建立自下而上的多元参与机制、儿童社会公共参与“支持联盟”和“服务联盟”。成立119个社区儿童议事会,开展议事活动近千场。开通“儿童友好地铁专列”,搭建政府 、企事业、社会组织、儿童等多元参与的共建平台,建立了一批儿童友好图书馆、医院、学校、实践基地,出台《深圳市母婴室建设标准指引(试行)》,开发母婴室地图,开展母乳喂养宣传倡导,目前已建立793间母婴室。 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新时尚。
2019年,深圳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胜奖”;深圳市获邀参加联合国儿基会在德国科隆举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CFCI)峰会,并作为亚洲唯一城市在会上发言,受到充分肯定。
四、加快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纵观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在推进健全的民主法制、发达的经济科技、文明的人文环境、绿色的生态资源的基础上,为了儿童满足需要,积极将儿童视角纳入政府决策的主流;但是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儿童友好城市的社会共识有待于提高;高密度城市发展空间与儿童友好的需求仍存在矛盾;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为此,建议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要着重解决尊重儿童权利意识不足、儿童参与机制缺乏、城市儿童空间受挤压以及儿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在坚持发展视角、城市系统、治理模式和参与主体等创新上下功夫;让儿童和家庭受益,政府治理体系完善,企业和社会机构健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国家层面治理发展;使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得到联合国儿基会的认可,全社会最广泛支持,政府部门、企事业、社会组织、媒体、家庭与儿童等方面都表示高度的认同和参与。
(二)加强儿童需求研究,制定实施行动计划。德国雷根斯堡市,把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与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一起通盘考虑,并制订行动计划,设立各种儿童所需要的项目,研究儿童感兴趣的游乐设施,有目标及评估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前,要针对人口密度高,空间资源有限,旧城改造更新,新区开发等实际情况;紧扣儿童的需求,梳理整合现有的领域项目,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项目库,为了儿童随时开发利用。加速创建工作分步实施,步步为营,按时达标。
(三)加大立体宣传力度,形成儿童友好共识。德国和瑞士的民主与法制,不仅体现儿童参与权,而且儿童权益的维护有直接发声的通道和机制。我们的宣传发动工作,就是要让广大市民(包括儿童)理解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更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构建人才高地,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要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做公益广告、开展主题活动,举办论坛峰会,儿童与政府官员对话,全方位、多渠道、呈亮点,立体化地开展儿童公约、法律、纲要和规划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知晓率和参与度,让儿童有地方发声。从而,形成“儿童是城市的未来”的广大共识,营造保护儿童权利,坚持儿童优先,践行儿童友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抓好创建项目试点,搭建儿童参与平台。雷根斯堡、伯恩的儿童友好社区、学校项目建设,通过青年委员会、学生委员会发动组织儿童自始至终地参与设计、装修、监控和评估,加强与联合国儿基会、市政厅、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联系与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联合国儿基会的认可。我们要进一步实施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推行社区、学校、少儿图书馆、医院、公园、安全行径等试点;优化工作指引(导则),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加强统筹协调,搭建好更高效、更便捷的参与平台,创造儿童美好的未来。
(五)建立健全常态机制,促进儿童友好建设。德国的基本法确定了法治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于2012年成立了儿童友好促进会,将原来松散形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集中做规范、做标准,提升质量。瑞士成立儿童友好青年委员会,建立了章程,在组织、协调、监督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元、开放、动态的机制,不断地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通过成立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促进协会,纳入党政部门绩效考核、推动立法,发展公共空间,制定认证标准体系,建立评估保障制度,建立儿童参与制度,搭建儿童参与平台。一方面不断向儿童普及规划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尝试建立儿童规划委员会,全程参与儿童相关类型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同心协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作者单位:深圳市妇儿工委办公室)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