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归队!协和深圳医院两名医护圆满完成支援市三院任务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协和
2020-03-31 19:36
摘要

不辱使命,勇士归队。

不辱使命,勇士归队。3月31日,经过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支援市三院的院感医生陈重和护士徐芹珍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平安归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协和深圳医院先后派出张海钢、李多云、徐芹珍、陈重和邓名贵等6位医护支援市三院,其中李多云在短暂的支援后又驰援武汉。他们冲锋向前,昼夜奋战在抗疫的最前沿,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贡献力量。截止目前,医院还有张海钢和邓名贵2名医生在市三院支援。

协和深圳医院党委书记骆旭东、院长邓启文率领院领导班子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在医院门口欢迎抗疫勇士们回家。

“不仅要照顾身体,还要照顾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感染科医护成为距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救治患者,面对面与病毒打交道,时刻与危险相伴。

徐芹珍是协和深圳医院感染科的一名主管护师,她长期在感染科病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 徐芹珍陪家人回老家过年的计划。1月中旬,她悄悄退了票,回到医院上班。

当驰援湖北的“征集令”下发到科室,她又火速报名。她说,“我是我们感染科护理团队中的三个党员之一,另外两个怀孕了,我是党员,我必须要上。”徐芹珍说。 2月7日接到紧急通知,徐芹珍到三院支援,成为最美的逆行者之一。

在深圳战疫的“主战场”,徐芹珍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在病房,护理人员要长时间地近距离接触病人,查体温、打针输液、上心电监护、量血压测脉搏等。因为戴着三层防护手套和起雾的面屏,打针有时靠摸着血管打,平时可能几秒钟的穿刺,要多花几倍的时间去完成。徐芹珍迎难而上,常主动请缨去给他们抽血,不让每一位患者失望。遇到困难的时候,患者也常常安慰她,给她鼓励。

对于上了无创呼吸机的患者,他们不能下床,吃饭、喝水、大小便都要护士帮忙。她不怕脏、不怕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精心护理每一位,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安心治病。她的细心呵护感动了不少患者,还给她留下了感谢信。

一天晚上查房的时候,徐芹珍患者徐阿姨(化名)满脸愁容,手里拿着一张身份照片。“这是我老公,还在ICU里插着管呢。”阿姨说着,眼泪就往下流,“我好怕啊,他快七十了,就怕他熬不过去,整天想,整天想,我晚上觉也睡不好,顶多睡两小时。”徐芹珍握着她的手,安抚阿姨,让她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点好起来,“您的病情是刚稳定一点,可血压和血糖还没控制好,如果再垮了,叔叔从楼上转下来,也照顾不了啊。”

当晚,她把情况汇报给医生,给阿姨开了安眠药让她好好睡一觉。同时,还电话给重症病房的同事,询问叔叔的情况,及时把叔叔的病情和医护的救治情况告诉她,阿姨暂时放了心。第二天,徐芹珍还拜托楼上的护士拍了一段叔叔的视频给阿姨看,不定时把叔叔的信息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告诉她,阿姨渐渐安下心来继续治疗了。“新冠病人尤其是有危重症家属的,他们的心理真的是很脆弱的,在病房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身体,还要照顾心理,多给他们心理上的治疗。”徐芹珍说。

圆满完成了支援三院的工作,徐芹珍感受非常深,“在这次抗疫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大国风范、医护人员的博爱,我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也加强了。”她也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最令她高兴的是,在她去三院抗疫的这段时间,原来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父母叫起床的7岁女儿长大了,她学会了煮鸡蛋、泡面、扎头发等,还能一个人在家上网课,能自己照顾自己了。

院感“细节控”,专爱“挑刺”和“找茬”

当一批批医护奔赴前线救治病患的时候,谁又来守护着他们的生命安全?院感医生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角色。

在深圳战疫的“主战场”,有一支强大的院感团队,他们既有市三院的院感人员,也包括来自其他医院的院感支援专家,协和深圳医院感科医生陈重就是支援者之一。

“如果说一线医务人员所进行的是一场极限蹦极,那么院感医生就是蹦极运动员身上的那根绳索。”有人这样描述院感防控工作。对于陈重来说,他和其他院感小伙伴们的目标就是,“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让他们能平平安安回家。”

在市三院,陈重主要工作的地点是感三科,也是专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科室。 “我们的工作就是管天管地管空气,还要管环境和医疗废物。”陈重说。从普通病区,再到隔离病区,防护服怎么穿脱、口罩怎么戴、医患怎么分流,院感团队梳理统一的规范。

面对新冠病毒,院感防控必须想到每一个细节,细之再细,任何一个细节也不能马虎。因为注重细节,陈重也成了一个“细节控”。只要一进入工作环境中,他就“眼观八路”,捕捉潜在风险因素,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比如,治疗室的天花板上有一块霉斑,他都要清理掉,避免细菌感染的发生。病区的通道与护士站门窗留有缝隙,护士站工作人员有感染风险,他和团队就指导工作人员用胶水封闭,不放过一条缝隙。

“我们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是非常琐碎、繁杂,还要特别细心,才能守住院感防控的大门。”陈重说。

在最危险的重症病房,病人的一呼一吸都可能产生大量病毒气溶胶,而ICU里聚集的是全市最“硬核”的重症专家和护士们,他们频繁接触患者,被感染的风险极高。因此,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陈重也跟ICU的医护们“杠”上了,专爱“挑刺”和“找茬”。

“我们每天都要盯着他们,看他们有没有带好口罩、做好手卫生,脱防护衣服的时候有没有规范操作。”陈重说。由于习惯的原因,有的医务人员在相对安全的医生办公室里口罩佩戴欠规范,,他也会上前去指正他们,都不放过任何不规范的行为。

抗疫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去了市三院后,陈重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上了战场。“战场上每一个医护都不容易,他们很辛苦,也做得很好了,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就是要去提醒他们,按照规范做好防护,不能出漏洞。”陈重说。

陈重的女儿5岁多了,疫情爆发后,他就把女儿送到广州的亲戚家。两个多月过去了,他还没见上女儿一面。

3月6日,陈重结束了在市三院的支援工作,又经过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后,他又回到了医院,加入到防疫一线工作中,继续“找茬”和“挑刺”。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深协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