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卷尺走在街头,专门对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公共设施的“小毛病”。最近,一位被网友称为“卷尺哥”的深圳热心市民,因其发布的视频内容和相关部门的快速有效回应,受到了媒体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从路面破损,到盲道受阻等等,这位“卷尺哥”拍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问题视频已两年多,累计发布了千余条视频,既记录问题,也跟进整改效果。更重要的是,两年多来他反映的问题大都得到落实,整改响应迅速,被网友评价为体现了“深圳速度”,两者的有效互动也得到网友和市民的好评。
10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报道了深圳“卷尺哥”,深入探讨了“当公众参与融入城市治理,应该如何快速响应、迅速整改,呼声背后见回应”等问题。
报道中称,城市它不应该是一个冷漠的地方,它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市民的家。当牵扯到城市治理时,如果有来有往,并且速度还能够提速,那么这个城市治理就会越来越高效,而且也会越来越有人情味,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自然会觉得城市生活是美好的。
是不是有位“盯着账号的领导”?
官方回应来了
发视频的网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哪位领导老是派人盯着我账号”,是不是这么回事?视频账号上的内容是如何被发现的?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 周剑明:其实我们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是深圳有一套盯着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以前政务服务叫“接诉即办”,去年我们探索“未诉先办”,主动从互联网切入,40多个主流平台,我们主动发掘线索,形成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
不仅仅是针对一位热心网友,全网提到的关乎深圳大大小小的事项,无论是建议类的,还是诉求,还是投诉,都有相应的线索征集发现。从去年到现在,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内容核实完,目前已经建立5000多条工单跟踪闭环,而且绝大多数事项已经得到了很好解决。从原来的“被动响应”向“被动+主动”迈进坚实的一步。
“今天发布明天解决”的速度
如何实现?
网友发布的问题,最快可能“今天发布明天解决”,这个速度是哪来的?是特别为某些网友加快了速度,还是说这就是一个普遍的速度?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 周剑明:深圳市有一套常态化的、高效运转的平台和闭环机制,加上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快速响应,是一个协同的结果。
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有加急响应,特别是涉及民生基本生活类的、交通出行安全类的,可以打上“加急”的标签,根据紧急程度,确保优先事项能进入绿色通道。
另一方面,快速处置的部门也要第一时间响应。过程中,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平台的智能分拨高效运转、各部门的高效协作。
不仅仅是针对这个特例,实际上它是工作的常态。
“问题清单”如何分工
才能确保各部门不推诿?
当一个问题是很多部门的职能叠加时,如何分派工作?怎么做到各部门不推诿?如何主动准确地派到相应职能部门?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 周剑明:目前我们的事项清单已经前置划好18大类,4000多小类,所有的工单第一时间派发能达到98%以上。当然也有些事项清单存在职责不明确,毕竟还有2%难派发,我们有一套机制,叫“首办负责制”和“快裁快处制”。
按照事项清单把工作派到某一个单位,按照首办负责,要接单、推进办理。
协同的单位一起会商,重新梳理事项的清单,确保理清职责。
下一次派单按照“快裁快处”机制,更新到新的责任主办单位。
如何从“办好一件事”
向“办成一类事”转变?
公众的参与度越高,反映的问题就会越多,在众多的问题里,有时要解决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怎么把一个问题变成系统问题去解决?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 周剑明:深圳市从去年年初开始,就积极探索推动“办好一件事”向“办成一类事”转变。我们针对群众反映高频的痛点事项,按照类案来治理,每周各局办、各区都有一个“每周一议”“每周一评”,深入分析表因是什么、根因在哪里,怎么推动解决,怎么综合施治,从源头上前置解决。就像“卷尺哥”视频里提到一些问题,客观讲不应该发生,发生了我们就治理,更重要的是从规划、设计、立项、施工等各重要环节抓治理。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关键大事来办。
城市治理如何呵护市民热情?
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有一组数字:2000多人提了10次以上的意见,80多位“点子王”献计超百次。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是很珍贵的。怎么让更多地方的意见平台,能像深圳这样,呵护住市民的热情?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马亮: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参与到城市治理中的,我们也是从中受益的。但是之所以有一些老百姓不愿意或者不敢去提出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一方面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反映问题,同时我们很多老百姓反映问题之后石沉大海,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还有很多的老百姓可能担心去反映问题,别人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马亮建议,需要考虑怎么引导老百姓积极参与。比如:
在渠道方面,要让大家像点外卖一样,很快就可以“一键直达”反映诉求,更简便。
积极性方面,政府部门看到诉求和建议,认真回应、及时解决,形成“双向奔赴”。
要保护老百姓的个人信息,让大家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能够得到保护。
马亮表示,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问题,也需要行业知情人士参与治理。这种参与也可以朝前推进,不光是提出问题、提出建议,更要参与到政府治理的整个过程、深度参与,携手推进城市治理的优化。
(来源:央视网抖音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1+1》)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高灵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