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奥运会后,总有各种声音,赞与弹,歌颂与质疑,是“后奥运”生态,见仁见智,或者泄愤骂街。
开放的时代,各种声音都能发出来,这是幸福的。
“奥运争光”战略的诞生,始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国力式微、求变图强的时期,其作用与意义,是积极的,也是很有效的。找突破口,从竞技体育入手,以“举国体制”发“举国之力”,实现历史性突破,而能振奋人心、提升精神、更加团结拼搏,发愤图强,这些无可厚非。
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强大,过去的很多做法,也都在质疑声中慢慢纠偏、改进。用句套话——与时俱进。
国情不同,体制不同,既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也就决定了政策与方法上的异同。
也说奥地利自行车选手Anna,她为奥地利获得了125年来的首枚自行车奥运会金牌,这肯定是奇观,是了不起的事。但是,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欧美,哪怕还是在奥地利,都难能复制,更不要说推广。这个个案,不能代表中国之外的国家的通常培养路径。125年了,也才出这么一个。
中国如今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大战略的和谐并行,也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饭得一口口吃。你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什么都是正确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人家的好东西,并不是都能拿来所学所用。“国情”,很多方面很多时候,并非是“借口”。
一味唱赞歌,当然可怕。一味唱衰歌,也非明智和英雄所应为。
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学会在规则下体面地赢和有尊严地输……是方向,也来日可期。
(原标题《奥运特评 | 安用狭隘趋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