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更不靠,自助又助人!中小企业疫情下转型谋发展

读特记者 周雨萌
2020-02-28 10:34
摘要

“我们是工厂的服务商,疫情期间产能的收缩对自动化公司经营业绩的打击非常大,但在政府各方支持下,我们公司转产后不仅能实现自救 ,转产后的口罩生产线也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在龙华区大浪一间约1500平方米的服装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一种特殊的服装——防护服和隔离服;观澜一家工业智能装备企业,在接到多地口罩生产线的订单后,临时将原有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改造成口罩生产装备;为解决疫情抗击中紧缺的设备问题,一家做安全防护及检测的科技企业快速反应,推出了智能红外体温筛检系统……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和调研中发现,深圳有一批中小企业,疫情中不等不靠,主动请缨转产,通过积极自救,不仅大幅提高了复产复工率,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自救的同时还帮助了更多人,展现出深圳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社会责任担当。

不等不靠积极转产

奔霓诗是一家位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的服装企业。疫情发生后,公司迅速研究、开发防护服产品,并主动请缨转产。2月14日,在龙华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的支持下,该公司开始加班加点生产隔离服和防护服。仓管员在不会车缝的情况下,晚上主动加班做简单的工序。在裁剪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生产总监主动担当裁床工作,加班裁剪。2月15日,公司便顺利出货1000件防护服。至26日,该公司已生产防护服约3万件,分别送至龙华区慈善会、龙华市场监督局及赠往市交警局、广西巴马县政府和深圳各区街道办、社区等地。

对专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立创达来说,转产就是责任。“我们自己是不生产口罩的,但我们研发团队中有人具有平面口罩设备的设计经验。”为了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抗击疫情,立创达临时将生产线改为口罩生产装备。该公司总经理洪汉德介绍,疫情发生后,国内口罩一“罩”难求,该公司不断接到来自湖南、陕西等地的口罩生产线订单,共计约60余条。洪汉德紧急带领科技人员协力攻关,启动项目研发设计投入,很快完成了图纸设计,目前口罩生产装备已开始组装生产,全国各地订单源源不断。

深圳市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为了对龙岗区内口罩企业的设备产能进行技术支援,全公司大年初四便开始行动,先后投入研发及制造资源,加速口罩自动化线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搭建起了3条日产30000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生产线,目前公司还在加班加点制作新的口罩生产线。

目前,在深圳的地铁车站、疾控中心、市民中心、医院、企事业单位等人流密集场所,大部分都应用了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转产的红外快速人体体温检测系统。

自助助人实现双赢

“别人在缓慢复工时,我们已经是热火朝天了。”多位转产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转产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奔霓诗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燕告诉记者,转产为企业汇聚了人气、凝聚了力量、锻炼了队伍,该公司员工共计500人,自2月13日转产复工后,目前复工复产率已达到70%,转产后的收益很快会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

“产品一出来就给客户拉走了,现在是供不应求,我们压力山大。”立创达总经理洪汉德说,因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生产口罩,使得口罩生产装备特别好卖,立创达改造的口罩生产装备下线后发往全国各地,“肯定可以弥补延迟复工带来的损失”。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昌杰表示,该公司疫情期间生产的红外快速人体体温检测系统很受市场欢迎,由于市场紧俏,很多客户反馈需要增加订购量。

“我们是工厂的服务商,疫情期间产能的收缩对自动化公司经营业绩的打击非常大,但在政府各方支持下,我们公司转产后不仅能实现自救 ,转产后的口罩生产线也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深圳市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周雨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