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字面意思还是背后有深意?“语言的窸窣”带你探索语言的奥妙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9-03-25 20:03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主席杨锋致辞。

由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展览“语言的窸窣”日前在位于海上世界艺术中心的设计互联开幕。此次展览由香港策展人郭瑛特别策划,展出了陈佩之、徐文恺、周育正等艺术家的作品。

此次展览聚焦科技、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大背景下语言的发展及转变,借由艺术家对语言节奏的把玩,探索在现代语境中字面语言的潜在涵义。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既涵括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一些收藏,也包含艺术家委任新作。


策展人郭瑛现场讲解。

策展人郭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的灵感是非常生活化的,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比以前更丰富了,它加入了很多时代性、地区性,还有很多网络词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但字面的含义和它背后的含义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

《差劲的语言——已知风险的图解和抽象》,材料:布面丙烯、乙烯基, 瑞安·甘德创作

在郭瑛看来,这是一个有趣的展览。这些作品就像是一个拼图游戏,一个有着诸多节点的网络,亦或是某个故事的碎片。诸多隐藏的线索有待解读,若想解开艺术家们所呈现的交流迷宫,观众们需要自己来建立相关性,并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呼吸器》, 材料:风扇、塑料布料,尺寸可变,2015年,陈佩之创作。

此次展览现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现场的一系列雕塑、大型装置及二维作品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感官体验。

《电镀金,保持冷静,镀铝锌版,祈祷,渐层,灰烬,抗议,不均,不满,资本,香炉,佼存,激动,击,日光。六》,材料:镀锌板、轮胎,周育正创作

周育正与关小的作品将各种看似无关的图形和物件并置,构建起内在含义间的相互关系;艺术张逸斌的综合媒介绘画捕捉了现代世界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徐文恺的作品将常见的数字现象转化为实体存在的空间;陈佩之运用两种常见物件的物理相似性,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人物关系的相互影响;瑞安·甘德的作品则向固有的知识体系发出质疑,将日常与深奥的概念进行联系,产生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6月24日。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