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长征的语言现场
尹昌龙
2022-04-23 09:18

《乌江引》 庞贝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022年2月版

《无尽藏》出版数年之后,庞贝又推出长篇小说《乌江引》。庞贝写小说偏爱历史,一头扎进历史烟云中,最早的《无尽藏》扎进南唐,这次是扎进民国。庞贝是猜谜的好手,他当年在总参谋部从事的工作性质一直影响到他今天的写作,从事密码专业,解码成了他的一个爱好。《无尽藏》是为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解密,《乌江引》是为红军一支特别的部队解码,这便是中革军委二局。曾希圣是军委二局首任局长,他领导的这个团队专事解码。从红军长征时期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情报破译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密码破译者是隐在幕后,不为人察觉,正如书中所写:行走在自己的队伍里,他们的身份不为人知。《乌江引》使军委二局这个团队浮出水面,为更多人所了解。军委二局是长征路上的“灯笼”,这是毛泽东的评价。军委二局使红军主力在黑暗中找到出路。在长征过程中,如果没有这样一支情报队伍,在敌人围追堵截当中走出来是很难的。这支队伍有独特的素养,在红军战士普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情况下,这支部队应该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他们隐没在历史深处,很少有人写他们。写长征的书已有很多,而庞贝选择了这个题材,描写这支特别的队伍,通过呈现他们的情报破译工作,一次次把长征的惊险、长征的艰难和长征的牺牲带到我们面前,使读者很受震撼,也很被吸引。

庞贝这个长篇小说的解码,有一点特别值得讲,就是他在文体上所做的实验。拿到小说,我相信大多读者都有一个感觉,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想应该是真真假假。在这部小说中,他把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有时候故意模糊起来。其实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很难做具体的分析。历史题材作品中那些场景,很多也都是后来作家们所做出的还原。庞贝恰恰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打破了我们以前关于长征的著作、关于长征的文学作品的惯常写法,所以说,不仅在于庞贝的《乌江引》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是怎么写的,他在文体上做了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穿插、迂回,把我们代入到历史情境当中。比如,这部小说中的很多电报和文告,呈现给读者的正是那个年代的文本现实。在这方面,庞贝做得非常好。《乌江引》与其他作品不一样的是,庞贝在写长征的同时也进行了很重要的文体的文本的实验。

庞贝写了多部话剧,而且在舞台上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小说很有意思,一方面他的画面感非常强,场景感非常强,很多地方完全可以切下来作为一场话剧。另一方面,他又贯彻长篇小说的美学原则,既有场景感和对话性,有时间的绵延感,又有故事情节的起伏,因此有了《乌江引》这个独特的文体。我相信写长征也好,写革命历史也好,在“写什么”方面,在写出革命年代、战争年代的精神风貌历史真相以外,我们也需要在“怎么写”上、在文学性上做努力,在叙事性上做努力,庞贝这点做得非常好。

《乌江引》展现给我们的,也有庞贝的语言意识,有对小说语言所进行的探索。1919年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口语做成书面语。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如何把口语代入到书面语言,代入到文学语言,这个需要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长征,离五四运动只有十多年的时间,那时的文学语言和书面语言还不太成熟,于是《乌江引》的第一部,这个题为“速写”的文本便很有意思:文白兼杂,既有文言文的句式特点,又带有口头语的松散性和随意性,二者交织在一起,典型地体现了那个年代汉语样貌。在《乌江引》这个小说文本中,当今成熟的现代汉语一次次回到当年并不成熟的现代汉语,来回地穿插、回旋,构成非常有趣的语言现实。比如密电和文告的用语修辞,今天读起来会有一些陌生感,而这个陌生感恰恰是作品语言的特点,这个特别值得关注。我们说一次次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写长征要回到长征的历史现场,但是庞贝做的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他能回到长征的语言现场。我们可以写那个地方的山川地理,但庞贝他是回到那个年代的语言现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实验。这个叙事语言一下子回到当年的现实,这种语境和语感是很厉害的,语言中含着很多信息,比如方言有很多当地的文化,那个地区的文化信息。同样,把大量当年的文告、密电语言代入小说文本,也一次次让我们回到当年的语言现场。因此说,一个小说家还原历史,不能仅限于还原当时的政治的、历史的、军事的现场,还要还原文化的现场和语言的现场,而这也是庞贝这位语言学出身的作家所拥有的一种能力。

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跟前苏联特别相关,前苏联的很多电报被转译过来以后带有很明显的西式翻译体特点,句子比较长,限定词比较多,但是它一旦被代入以后,这种语言与中国西南地区某些鲜活的语言,还有文告的文白相杂的语言,以及今天他所操持的现代汉语语言,这些共同交织在一起,使这个小说变成一种非常有意识的语言实验,一种语言的奇观。在这样一个由作者再现的语言现场,读者对于那个年代、对于那一代人的青春、智慧和奋斗,便也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

(原标题《回到长征的语言现场》)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刘春生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