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尼:为私营企业营造一流创新环境

读特特派记者 吕延涛 肖意 林洲璐/文 胡蕾 王小可 /图
2018-12-07 08:17
摘要

匠人匠心成就瑞士制造

这里每年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耕种和放牧,却拥有品质冠全球的一流奶制品;这里不产可可豆,却有闻名遐迩的巧克力和咖啡;这里的手表名扬天下;这里的机床制造一直居国际贸易前列;这里自1901年以来诞生了24名诺贝尔奖得主,人均诺贝尔奖得主量居世界前列;这里有雀巢、罗氏、诺华、瑞信、ABB等知名企业,世界500强多达14家……

这里是瑞士,一个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境内75%是高山、人口800多万的欧洲内陆国,历史上曾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夹在法、德、意三国之间、没有任何先天资源优势的瑞士,坚持创新立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强国如林的欧洲,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经济强国和首屈一指的创新之国。

2017年,世界银行将其列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

瑞士创新,世界瞩目。

日前,本报特派记者一行来到深圳友城——瑞士首都伯尔尼,探访“小而穷”起步的瑞士创新秘诀。


私营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

“在瑞士,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是瑞士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伯尔尼经济促进局资深项目经理雷薇琪说,瑞士的创新是自下而上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主要负责提供教育和资金方面支持,营造好创新发展的环境。

“瑞士政府很少介入企业创新或是行业政策制定。”比尔瑞士联邦国家创新园首席执行官菲利克斯·库恩兹表示,企业在市场最前沿,最善于识别创新的市场潜力,最懂得如何将创新创意、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私营企业是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伯尔尼州政府委员会常委、副州长、经济部部长克里斯托弗·阿曼告诉本报记者,伯尔尼州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私营企业创造一流的环境,在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新。

阿曼介绍,自2015年以来,州创新基金主要用在比尔瑞士联邦国家创新园等3个项目上,涉及医疗技术、智能工厂、先进制造、电池技术、转化医学、增材制造等领域。

“这三家研发机构分布在伯尔尼州3个不同城市,都是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阿曼说,它们相互补充、协同工作,让伯尔尼州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成为欧洲精密工业和未来医疗行业的区域领导者。



瑞士智慧工厂负责人多米尼克·格瑞齐介绍情况。

匠人匠心成就瑞士制造

瑞士有灵活的、世界知名的教育系统,包括强大的职业教育和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教育在瑞士受到高度重视。”雷薇琪说,瑞士有众多杰出的研究机构,有完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其基础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技能,高等教育着重培养拔尖人才,既贴近经济发展需求,又夯实创新战略实施的根基。

在阿曼看来,同为创新之城,深圳和伯尔尼都很重视研发投入、人才开发和技术转让。建立友城关系以来,两地密切接触,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譬如,瑞士7所应用科学大学与深圳技术大学积极开展学术、科研项目等方面合作。此外,伯尔尼大学日前“牵手”深圳码隆科技,致力打造智能医疗联合实验室。

“崇尚技能、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瑞士制造。”比尔瑞士联邦国家创新园销售经理曼纽尔·费尔南德斯认为,瑞士制造业产值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左右,瑞士工匠功不可没。多少年来,瑞士工匠以匠人匠心,坚定执着,改善工艺,创新产品,打造出瑞士军刀、高端手表、BALLY等一众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知名品牌。

    位于瑞士中部的伯尔尼州是仅次于苏黎世的瑞士第二大州,州府所在地伯尔尼是瑞士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其老城有800多年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的开放受到世界的欢迎

2016年4月,中瑞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已成为瑞士在亚洲最重要经贸伙伴和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瑞中经贸关系密切,两国贸易额逐年上升,如今已达约400亿瑞郎左右,共有约850家瑞士企业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科研中心及工厂。

“中国是世界重要市场,正成为一些产业的创新枢纽。”阿曼说,无论是游客、公司还是投资者,中国的开放都受到世界的欢迎。

每年的高交会、钟表展期间都来深圳两次的雷薇琪告诉记者:“我喜欢中国,喜欢深圳。我100%的工作时间中,90%给了中国,这其中的90%又给了深圳。”

“希望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在伯尔尼州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她说,欢迎深圳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高新技术、精密制造、医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与瑞士的合作,生产出更适合欧洲市场的产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吕延涛 肖意 林洲璐/文 胡蕾 王小可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