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3788人解除隔离,罗湖竹园驿站贴心守护“归航”最后一站
张玉洁 通讯员 张华翔 文/图
2021-04-08 10:30
收录于专题:专题 | 焕新翠竹

4月4日上午,阳光明媚。这一天,新加坡-深圳SQ846国际航班的78名乘客迎来了全体解除集中隔离的日子,这也是竹园驿站接收并顺利解除隔离的第24趟国际航班。在罗湖区竹园健康驿站,隔离人员代表向驿站工作人员赠送了3面锦旗。截止当日,竹园驿站累计收到10面锦旗。

竹园驿站成立于2020年4月,在竹园宾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竹园宾馆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这间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酒店,如今更是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竹园驿站共有隔离人员用房158间,由翠竹街道办竹园驿站工作专班统筹驿站的日常运行管理,专班设综合协调组、卫生健康组、公安组、安全保障组、客房服务组、消杀保洁组等6个常设工作组。起初,竹园驿站是作为港澳台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2020年7月中旬转为接收国际航班入境人员。截至目前,竹园驿站已顺利完成3788名入境人员的隔离任务和145名特殊人员的省(市)外转运任务,有效应对了多名严重精神障碍人员的隔离风险,快速处置了9名核酸阳性病例,未发生一起疫情站内传播或本地传播病例。

郑女士是国际航班SQ846的一名乘客,为了顺利回国,她建了多个网络群组,分享航班信息、国内疫情防控等相关资讯。“回国之前在网上查‘攻略’,当时就有听说竹园驿站的服务做得很好。”郑女士称,面对集中隔离还是有些担忧,入境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很快,工作人员的耐心、细心便打消了所有顾虑。”

“做好集中隔离人员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守好第二道国门,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是我们的第一要务。”驿站综合协调组负责人张华翔表示,“在驿站,无论是安保人员,医务人员,亦或是街道工作人员,我们都是‘服务员’的身份,隔离人员都是我们的‘客人’。”

而对入住驿站的隔离人员来说,“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有‘家人’的感觉。”早晚测量体温、每天打电话问候身体情况、一日三餐送上门、丰富的下午茶点和水果……“全天候24小时,几乎是有求必应,没想到他们的能做到这么好。”

14天的集中隔离,感谢是郑女士说得最多的话语,“毕竟不能保证我们每个人都是健康的,他们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能做到这样无私奉献,很感谢。”赠送锦旗也是郑女士提议发起的,“隔离虽然辛苦,但是我们的辛苦在工作人员和国家的付出面前不值一提。”谈起疫情期间这段经历,郑女士感触很深,“最切身的感受是祖国真的强大了。”

除了隔离期的生活照顾,医疗方面的健康管理更是必不可少。据驿站医疗组负责人唐家俊介绍,医疗组共配备医护人员12人,隔离人员健康管理采用“一人一档”的方式,从入站到出站的14天,每天都会有医务人员定时上门测体温,检查身体状况。针对有基础疾病的隔离人员还会区别建档,提供专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仅SQ846航班就有17位高血压患者,88岁的张奶奶是其中一位。在孙女陪同下回国的张奶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医疗组每天除测体温外,还为张奶奶进行血压、血糖监测,检查身体状况。期间,医疗组还邀请专家会诊开药,帮助张奶奶缓解胸闷等身体不适。

“不仅身体上,心理层面的关心也面面俱到,”孙女刘女士对医疗组的悉心照顾印象深刻。奶奶年纪大了听力不好,不习惯用手机也不太看电视,工作人员拍摄了一楼书架的照片,让张奶奶选了两本书,那两本书便成了张奶奶14天隔离期内的消遣。“真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没想到他们能这么周到。”

为一家四口调换大房间、为失眠患者调换药物、为有心理疾病的隔离人员进行音乐治疗、“三位一体”小组全程接送转院病人……驿站入住的每一位“客人”都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尽量在符合防疫要求基础上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4月4日当天,SQ846航班全体乘客78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当天上午11时,已全部办理完成解除隔离手续,顺利离站。而驿站工作人员收到通知,又有一趟国际航班客人当天下午1:20将抵达竹园驿站,来不及多作停歇,工作人员已经忙碌着要迎接下一批“客人”的入住了。

据了解,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罗湖区的集中隔离驿站已从最多时候的9个减少到5个。竹园健康驿站自成立以来,优化隔离流程,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应急处置,有效应对隔离风险,已经成为全区集中隔离点的示范和标杆。“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疫情阴霾终将散去。隔离驿站作为国际航班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将坚守至疫情结束的最后一刻。”竹园驿站值班领导、翠竹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青春总结说。

编辑 汪新林

(作者:张玉洁 通讯员 张华翔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