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 解决村民用钱难题

新华社
2018-08-13 08:09
摘要

“小、散、急”的用资需求大量存在,山东省潍坊市的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以“信用评定+信用互助”为模式,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多亏了合作社的信用互助,我这修大棚的钱及时到位了。”山东潍坊青州市黄楼街道巨弥村54岁的银瓜种植户殷凤岭对记者说。

今年6月初,殷凤岭筹备改造高温大棚,但腰包吃紧。为了不影响银瓜收成,他赶忙找到青州市巨银瓜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部帮忙,短短两天就得到了一笔5万元的互助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在农村地区,像殷凤岭这种“小、散、急”的用资需求大量存在。山东省潍坊市的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以“信用评定+信用互助”为模式,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潍坊市金融办副主任欧永生说,潍坊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于2015年正式启动,旨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引导农民自发的借贷行为向规范化、阳光化发展。

据了解,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潍坊市试点范围已扩大到11个县市区,79家农民合作社完成了信用互助业务资格认定,参与信用互助社员6636人,完成信用互助业务912笔,业务额累计达3468万元。

“信用评定+信用互助”的模式与银行贷款的最大区别在哪里?青州市金融办审批服务科科长张杰说,农村宅基地无法抵押,老百姓缺乏抵押实物,信用互助业务拓宽了贷款抵押物范围,且手续更简单,利息更低。

在保证资金安全方面,潍坊市坚持资金由银行托管,分账管理,让村民吃上“定心丸”,截至目前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业务。与此同时,还鼓励托管银行与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探索推行了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托管银行整体授信、分户发放资金的业务模式。

一些合作社理事长表示,“信用评定+信用互助”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百姓资金需求的满足,更有农村整体信用生态的改善。

“现在村民更加珍惜个人诚信和个人口碑,随着信用互助体系逐步完善,整个村子的信用环境也大变样。”青州市巨银瓜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殷玉珍说。

编辑 桂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