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 | 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2022-09-02 08:15

9月1日起,深圳地方标准《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实施。该《指南》明确13条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要求,为开展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提供指导。2022年8月,该《指南》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八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每个社区都有应急值守队伍、有专门的救护站、有灾害风险地图、有应急避难场所;当灾害来临时,即使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小孩也能第一时间收到预警……在深圳,这些充满安全感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近年来,深圳不断先行示范、探索创新,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成效显著,为全国提供先行示范的成功样板,创建经验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检验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和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作为南方的滨海城市,深圳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较为特殊,面临着台风、暴雨、地震、海啸等灾害风险,在城市安全方面存在“天然短板”。与此同时,人口、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城市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防灾减灾救灾,关口前移是关键,力量下沉是重点。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人民群众栖居的家园,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是夯实城市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南》结合深圳实际工作,明确13条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要求,既可以切实解决现有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推进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能为基层社区开展综合减灾工作减压减负,有利于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迭代升级,使社区应对突发事件时响应更快、韧性更强,让社区更安全、更宜居。

防灾减灾须臾不可松懈,要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既需要在资源融合与部门联动中增强社区应对灾害的韧性,也需要把防灾减灾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调动起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区防灾减灾中,只有作为“细胞”的每一个人真正认知灾害风险并积极参与减灾备灾,才能将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在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风险隐患的辨别处置能力和社会自救互救能力,为打造防灾减灾救灾“韧性城市”夯实基础防线。

防灾减灾,于基层见真功。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面建设深圳综合减灾社区,打造减灾社区的地方标准,筑牢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原标题《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 》)

见习编辑 陈丽玲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高原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