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11例!深圳市三院为“镜面人”成功实施这项手术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2018-03-26 17:35
摘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刘嘉林为张大爷成功实施了手术。这可能是全世界第11例“镜面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整个过程步步惊心,处处都是“脑筋急转弯”。

76岁的张大爷是个“镜面人”,内脏器官天生就长反了。心脏、脾脏长在了右边,肝脏长在了左边。近期,张大爷的壶腹部长了20mm的肿瘤,需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镜面人”的手术要和常人反着来,陕西、深圳多家医院都拒绝为他手术。

最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刘嘉林为张大爷成功实施了手术。这可能是全世界第11例“镜面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整个过程步步惊心,处处都是“脑筋急转弯”。

“镜面人”出现几率十万分之一

张大爷第一次知道自己内脏器官长反了,是 13岁那年。有一次学校体检拍胸片,医生站在屋里对他吼:“你站反了,转过来!”出来后才发现,他并没有站反,而是十万分之一概率的镜面人。

“镜面人”,就是心脏、肝脏、脾脏、胆等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即心脏、脾脏在右边,肝脏位于左边,心、肝、脾的位置好像是正常脏器的镜中像。

目前,医学上对“镜面人”现象的成因还没有定论。有医学专家认为,“镜面人”与父母体内基因的一个位点同时出现突变有关,只有两人的这种突变基因同时遗传给孩子,孩子才会成为“镜面人”。

就这样,带着长反的内脏器官,张大爷已经活了76年。除了习惯左手拿东西外,他的日常生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没受任何影响。

只是多年前,张大爷做过一次阑尾炎手术,当时主刀的医生说,给“镜面人”做手术难度比一般人要大。“医生说,以前只听书本上案例说过‘镜面人’,都觉得很好奇,没想到还真遇见了。”

曾被多家大医院判了“死刑”

去年12月,张大爷突然出现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在老家陕西宝鸡市某医院检查,发现胰头占位性病变,做了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术,没有进一步手术治疗。

看着张大爷一天天消瘦孱弱,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张丽(化名)把张大爷接来深圳求医。但辗转多家大医院,医生都拒绝了手术治疗。

“虽然那么多医院都给我爸判了‘死刑’,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不会放弃。”张丽最后又慕名找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刘嘉林。

刘嘉林告诉张丽,张大爷壶腹部有大小约20mm左右的肿块,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需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个手术本身是高难度手术,难度系数仅次于肝移植,加上患者又是罕见的“镜面人”,难上加难。

刘嘉林说,医生以往熟悉的操作习惯、技巧、手术器材等,都是按正常人的方向设计的,要给“镜面人”做手术却整个反过来,对手术医生来说是极大的冒险,一旦病人出现穿孔、血管大出血,病人会性命难保。

从医三十多年,刘嘉林这也是第二次遇见过镜面人。“虽然手术有难度,但我有信心搏一下。”

重建3D影像,处处需要脑筋急转弯

“镜面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世界罕见,张大爷可能是全世界第11例。

为做好这次手术,刘嘉林组织全院专家前来讨论会诊,并安排科室团队,在一周时间内,查阅了“镜面人”相关文献近六百篇。其中,英文文献230篇,国内文献300多篇。

“以往做手术,闭着眼睛都能记清内脏器官每一处结构。可是,“镜面人”的内脏器官究竟什么样,我也没有真正见过。”于是,刘嘉林联系了深圳一家3D科技公司,利用3D影像技术,重建了“镜面人”张大爷的腹腔关系,其中还包括张大爷一根变异的右肝动脉。

刘嘉林反复琢磨,把这个盘综复杂的“3D地图”影像牢牢“刻”在了脑海里。

3月8日,手术开始。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手术刚开始,刘嘉林还是“满眼毛线,有点懵”。

“就像你开车逆行进了高速公路,所有的方向都是反的。你只能小心谨慎、握紧方向盘。”刘嘉林说,这次手术涉及6-7根血管关系需要重新确认,每个‘岔路口’都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在大脑里快速搜索3D影像“导航”,不停地核查、辨别、确认血管和神经。

“给‘镜面人’做手术处处需要脑筋急转弯。”刘嘉林说,每一步都是打破医生以往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一不留神按照“常规”操作,就会掉进坑里,酿成错误。整个手术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数据、不断重建图像、不断纠正路径,不允许有半点闪失。

随着手术进行了一段时间,刘嘉林便顺眼顺手,渐入佳境。6个小时后,成功切除了张大爷的肿瘤部位及胰头、十二指肠、四分之一胃和一部分小肠。术后4天,张大爷就能下地走路。目前,张大爷正在顺利康复,已恢复日常软食和室内外活动,拟近日出院。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三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