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科普|孩子说话结巴,这4个方法帮TA渡过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10-24 11:45
收录于专题:妇幼之声
摘要

一起帮娃顺利渡过语言发育关,自信表达!

不少家长发现,娃2-3岁时突然说话“卡壳”:说“我要吃”变成“我……我……要吃”,越着急越说不出来,甚至被同龄人笑。

图源:电影《刺猬》

家长先别自乱阵脚,这个阶段的短暂“口吃”,大多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正常过程,只要用对方法引导,就能帮娃顺利渡过,千万别因过度矫正让娃更紧张!

什么是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简单说就是说话不流利。

比如说话时突然卡顿、重复某个字(像“我……我……想玩”)、拉长音(“你……们去哪呀”),属于言语表达上的流畅性问题,不是孩子“故意捣乱”,更不是“智商低、嘴笨”。

很多家长以为口吃是“学来的坏毛病”,其实它的形成和多种因素有关,提前了解能少走弯路:

⭕模仿导致:孩子好奇心强,若身边有人口吃,可能会觉得好玩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精神紧张是主因:比如家长逼娃说话快、当众纠正娃的表达,或家里氛围压抑,娃一紧张就容易说话“卡壳”。

⭕遗传或生理因素:若家族里有口吃者,娃出现口吃的概率会稍高,也可能和大脑语言功能、口腔肌肉协调暂时没发育好有关。

口吃的危害有哪些?

轻度的短暂口吃影响不大,但如果发展成顽固性口吃,对孩子的影响会远超“说话”本身:

●儿童期:容易被同龄人取笑,慢慢变得不敢说话、沉默寡言,甚至性格孤僻、自卑;

●青少年及成年后:可能因口吃错过升学、就业机会(比如需要频繁沟通的岗位),恋爱、社交也会受阻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发现娃口吃,不是“等长大就好”,而是要科学引导,避免拖成难纠正的情况。

家长这样做

帮娃平稳渡过“口吃期”

2-3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过渡期”,出现短暂口吃很正常,关键是家长别用错方法。记住这4个核心要点——

✅不刻意矫正,让娃“慢下来”

发现娃口吃时,别喊“你别结巴!”“再说一遍!”,这样会加重娃的心理压力。反而要温柔说“别急,慢慢说,爸妈在听”,引导娃放慢说话速度,减少卡顿。

✅耐心倾听,给娃“安全感”

当娃想表达时,哪怕说得慢、有卡顿,也别打断或替TA说。认真听完,眼神交流,让娃知道自己的表达是被重视的,慢慢建立说话的自信。

✅轻松做语言训练,玩着练更有效

不用搞专门的训练,日常互动中就能练。比如和娃读色彩丰富的绘本,让娃复述简单句子;玩玩具时故意问“这个小熊怎么玩呀?”,鼓励娃回答;还可以教娃说有趣的顺口溜,用游戏的方式帮娃提升语言流畅度。全程要保持开心,别让娃觉得是“任务”,及时夸“你刚才说得真清楚!”

✅用绘画帮娃“释放情绪”

如果娃因口吃说不出想法而着急,可让TA画出来——绘画能帮娃释放没表达出来的情绪,减少“说不出话”的焦虑,间接缓解口吃带来的压力。

最后想跟家长说:娃的“口吃期”就像学走路时的踉跄,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别焦虑、别苛责,用耐心和正确的方法陪娃慢慢练,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恢复流畅表达,甚至变成爱说话的“小话痨”~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