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推出“每周半天计划”校外课程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视野。政策一落地便引发广泛关注:这半天该去哪儿?学什么?如何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10月16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的150名学生走进位于欢乐海岸的深圳太空馆,以一场沉浸式航天主题实践课,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答案。

航天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在太空馆科普讲座中,围绕“航天服如何保护宇航员”“长征五号火箭如何发射空间站”“为什么要探测月球和火星”等问题,太空馆科普老师通过生动讲解与视频资料,将深奥的航天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们也踊跃提问,在思辨中深化对航天科技的理解。
更令人兴奋的是实践体验环节。馆内“苍穹寻珍”“星海探踪”等展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模拟场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飞向火星、驾驶月球车、操控太空舱对接等任务。一名学生戴上VR设备后惊叹:“我仿佛真的在月球表面漫步!”此外,10名学生代表在专家指导下组装火箭模型,并在全场师生的见证下成功发射。火箭腾空而起,承载着孩子们对宇宙的向往。


教育创新:课外学习的价值重构
“过去一提‘校外学习’,家长总会联想到要么是学科辅导,要么是到一个基地转转玩玩。但今天的活动证明,实践性、跨学科的学习同样重要。”滨海小学带队老师表示。太空馆课程不仅涵盖物理、工程知识,还融入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训练,与校内科学课程形成有效互补。
深圳太空馆举办方表示,场馆是固定的,但内容要活起来,下一步将推出音乐剧《太空少年》,让学生与家长自愿参与表演,推出“我的火箭我发射活动”,让学生参与火箭组装与发射全过程,还将组织去海南文昌观看真实火箭的发射。


多方共赢:政策落地的深圳样本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深圳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缩影。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每周半天计划”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充分利用城市科技、文化资源,构建“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生态。深圳太空馆等场所,正成为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陪同此次活动的家长们也对活动表示高度认可:“孩子们一边体验一边滔滔不绝讲太空知识,甚至主动查资料研究行星轨道。这种激发内驱力的学习,正是我们期待的。”

未来展望:从“去哪儿”到“收获更多”
随着深圳太空馆活动的成功举办,深圳多所学校已计划建立长期合作,开发半天、一天等系列化校外课程。未来,从去哪儿到办得更好、收获更多的升华值得期待……

星辰大海的征途始于足下。当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教育的可能性和孩子们的梦想,终将一同翱翔于无垠苍穹。
学生李昊霖在活动后表示:这一次来太空馆我收获满满。这里的宇宙知识让我十分震撼,尤其这里的提问环节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太空知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朱邵辰说:这次来深圳太空馆,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奥秘,提高了我对科学的探究欲。
学生刘笑含开心地说:这一次的活动体验十分神奇,也感觉非常的震撼。
学生王萱十分感慨:这次的参观不但丰富了我的视野,也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航天方面的知识。虽然在学校的学习中也可以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在这次参观中我们有许多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认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
学生刘伊寒:这次来深圳太空馆,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宇宙的知识,也在互动体验中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虽然平时也能阅读关于航天的书本,但是比书本更可贵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自己亲身体验,印象深刻,非常棒。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