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国考公告发布,对报考年龄进行了放宽。公告显示,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
在考编、考公等考试中,从地方到国家层面,一般对年龄的要求都是35岁以下。不过,这一坚冰近年来已开始松动,一些地方放宽了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的年龄限制,收获好评。比如,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将报考年龄放宽至38周岁以下;前不久,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显示,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此番,国考明确将报考年龄放宽至38岁以下,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打破“35岁门槛”,首次在国家层面实现实质性突破。
人才的价值不应被机械的年龄限制所困住。国考报考年龄放宽,既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宽松的职业选择窗口,也让具备社会经验的中青年群体获得服务公共事业的新机遇,也是为国选拔更适配的人才,可谓一举多得。这项政策调整,体现了人才招录向更加开放、包容、科学的方向演进。
“35岁门槛”及其引发的职场年龄焦虑,当前仍是不少人的心头之痛。一些企业招聘中,“35岁以下”常成为硬性条件之一。事实上,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30多岁正是阅历和经验全面丰沛的阶段,是精力旺盛、干劲正足的年纪。
公务员考试招录标准带有风向标意义,打破“35岁门槛”,是对社会心态的积极引导,是对就业焦虑的一次温暖回应,传递出破除年龄偏见、增强职场包容性的积极信号。
国考破除“35岁门槛”,意义深远。期待这一破冰之举,能带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打破年龄壁垒,迎来一个更具活力、更富创造力的就业生态。期待每个人都能摆脱年龄带来的束缚,与梦想的岗位实现“双向奔赴”,尽展其才——这是个人之幸,更是社会之福。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