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港澳人才跨境执业和有序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目的之一。2025年9月11日,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引导人力资源要素畅通流动,支持探索外籍人才停居留便利制度,落实港澳人员和外籍人才在粤参保缴费政策等。
近年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探索港澳人才跨境执业的便利政策;佛山、东莞等制造业重镇大力引进港澳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能型人才,支持其与本地制造业企业合作。整体来看,大湾区内地九市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精准施策,从“引进来”向“用得好”“留得住”纵深发展,着力破除港澳人才跨境执业的壁垒,执业人数显著增长,专业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显。但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九市跨境执业仍面临引育机制、政策宣传、资质认定、流动效率、激励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破解上述问题,有必要以港澳人才跨境执业机制为突破口,探索适用国际化人才的引智规则,进一步赋能港澳人才跨境便利执业,推动大湾区发挥人才集聚的吸引力,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畅通人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创新、人才等要素在大湾区高效集聚。
加强引育机制创新
一是出台支持港澳人才跨境便利执业的专项措施。探索制定大湾区内地九市跨境人才引育政策,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国际化人才工作体系,以各级人才驿站为抓手,抓好督查督导,推动便利跨境执业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对符合条件的境外人才,如拥有颠覆性技术或稀缺技能,可参照“一人一策”原则,设立绿色通道,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高精尖缺”人才。二是积极发挥重大平台在吸引跨境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依托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补助的科创中心,为大湾区人才科技研发、产品中试提供支撑平台。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展大湾区人才提质培优计划,支持帮助实验室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引育模式。三是打造以产业带动大湾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国际化程度高、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围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产业人才。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高站位谋划以人才流动为突破口的新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探索便利化的港澳人才跨境执业制度,试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核心区。针对大湾区内地九市重点扶持行业的专业领域人才,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广州、深圳率先探索港澳人才编制单列计划,设立“港澳人才特聘岗”,突破编制瓶颈。二是高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大湾区人才专项奖励计划。探索建立大湾区人才评估框架,不以“帽子”引才,注重实际能力,并将此作为人才引进、评定、培养、财政性资金支持、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尽快启动跨境人才发展促进办法的研究起草,建立健全大湾区人才评估框架。三是多渠道开展针对港澳人才跨境便利执业的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大湾区内地九市支持境外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城市氛围,增强境外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人社部门与专业猎头公司合作,建立港澳地区乃至全球性人才信息发布网络,将其打造成重要的政策宣传和资讯发布窗口。
建立资格认证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便利港澳人才跨境执业的职业资格与职称认证机制。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争取国家、广东省支持这些地区试点跨境人才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便利化措施,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互认目录。加强跨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及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工作研究,为创新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提供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人才管理体制的衔接机制。主动对接港澳地区的专业服务标准,争取下放港澳人才职称评审权限,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专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参与评审。三是建立职业技能“一试多证”大湾区人才培养机制。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强深度交流合作,建立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地区职业技能对接机制,推动境外人才在内地参加考试或培训后,可同时获得内地与港澳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大湾区内地九市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对取得结业(毕业)证书的境外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在大湾区内执业。
建立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一是完善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大湾区内地九市高校与港澳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工业设计、影视文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领域引进一批港澳人才。鼓励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创业或兼职,尤其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柔性流动。二是推进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地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大湾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以该中心为依托建立粤港澳三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支持港澳青年人才跨境创业执业。探索建立港澳人才数字档案库,推动职业资格、职称、社保等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跨境履历互认,提升跨境流动效率。三是与港澳地区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成立粤港澳三地人才工作联盟。以工作联盟为载体,定期举办大湾区人才发展论坛,促进三地人才工作交流与合作。
完善人才综合配套服务
一是建立粤港澳三地人才跨境执业联席协调机制。由广东省人社部门牵头,联合教育、科技、公安(出入境)、医保等部门成立“跨境人才服务工作专班”,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试点将港澳人才纳入以居住证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其凭居住证在大湾区内地九市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市民待遇,实现“一证通享”。二是打造大湾区人才数字化便捷服务平台。整合“优粤卡”与出入境、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等线上服务功能,开发“港澳人才服务”专属模块,实现政策查询、执业登记、生活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优化出入境便利政务服务,将港澳人才停居留便利政策延伸至外籍科研团队成员,支持其参与粤港澳联合研发项目。三是构建安居保障体系。借鉴国际社区标准,大湾区内地九市探索在创新平台集聚区规划建设人才公寓或人才小区,为在居的跨境执业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就医等贴心服务。营造“情感共鸣、文化交融”的暖心人文环境,为跨境执业的港澳人才定期举办政策宣讲、国情市情研修、文化体验、联谊沙龙等活动,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成立港澳人才联谊会,促进业务交流与情感互助。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2XGL26)和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GZGJ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