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的深圳担当|理论周刊

王廷惠 万陆
08-25 08: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和重要极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冀望深圳“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等五个方面要求。5年来,深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敢“闯”善“创”实“干”,联动港澳,带动湾区,在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新起点上,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圳担当”,持续释放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动力,为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更为强大的改革破局力、开放辐射力与创新支撑力。

发挥大湾区建设重要引擎作用

过去5年,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经济特区特殊地位和特别优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强化深港澳协同联动,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引擎功能,着力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聚合力”、重大平台“引领力”、科技创新“硬实力”、营商环境“竞争力”,增强全球市场“联通度”、港澳青年“认同度”,将大湾区建设蓝图转化为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景画”。

深入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聚力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建设高水平大湾区一体化市场,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将“两制之异”转化为“两制之利”的核心抓手。5年来,深圳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深入推动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资金、科技、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聚力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跨境金融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深港账户通、深港汇款通、深港融资通、深港贸易通、深港服务通、跨境理财通“六通”不断增量扩面、迭代升级。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深化推进“深股通”“债券通”“理财通”“私募通”“ETF通”“保险通”“账户通”“融资通”,首创“跨境征信通”“前海港企贷”等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多形式、多载体、多方式跨境流动的互联互通格局。今年6月,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深港金融一体化迈入新阶段。数据跨境流动实现重大突破。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规模超2.69亿元,居全国首位。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正式启动,形成“安全护航、智能把关、场景牵引”“三位一体”全链条服务体系。7月1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首次测试数据顺利经由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传输至香港“医健通”系统,标志着两地数据互联互通技术取得新进展,为推进深港规则衔接、要素跨境流动、医疗体系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法治环境取得标志性进展。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推动粤港澳跨境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市场的互联互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仲裁高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前海法院率先建立域外法律查明与司法协作机制,截至2024年底受理涉港案件超过1.4万件,成为全国受理涉港案件最多的法院。

扎实推进合作区建设,引领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平台

高水平建设前海、河套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使命。重大合作平台是深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制度型开放的综合试验场和先行示范地。五年来,深圳依托前海合作区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河套合作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引领开放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前海形成深港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落地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8大类服务商及知名机构213家,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成为国内港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截至2024年,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82项,其中10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金融支持前海30条”落地率超9成,实现6项全国“首创”、8项全国“首批”。河套对标国际一流、加速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调解、仲裁、诉讼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深入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接轨国际,加快打造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积极推进“香港基础研究+深圳应用转化”,建成并开放共享特种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光芯片、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智慧医疗机器人概念验证等4个中试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建成8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落地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家香港高校科研机构、440余家科技企业,集聚38名海内外院士、超1.5万名科研人员,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科研资源融通聚合能力持续增强。

与港澳两地深化协同联动,携手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加强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联动,是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高地的重要路径。5年来,深圳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深港澳创新资源从“物理聚合”迈向“化学聚变”,“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不断提升科技硬实力。依托“国之重器”,构建原始创新协同体系。深港联合实验室突破150家,港澳高校可共享深圳鹏城实验室等23个大科学装置。光明科学城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载体中,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率高达92%,香港中文大学团队使用深圳超算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周期缩短了50%。持续创新探索,优化“人才+资本”协同创新生态。316项港澳职业资格跨境认证促进了跨境人才流动,26类港澳专业人士可在前海执业,腾讯港澳籍工程师占比达12%。前海试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全市推广“科汇通”试点,科研资金跨境流动日益便利。2024年,深港澳联合科研项目数量较2020年增长了217%,科研资金跨境流动规模突破80亿元。“场景驱动”赋能,探索跨境协同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深圳积极探索“香港研发+前海验证+湾区推广”模式,完善“湾区协同—全国辐射—全球链接”的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体系。

支持共享国家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港澳台侨胞重要作用

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链接的宝贵资源。5年来,深圳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充分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打造“世界朋友圈”,架设起与世界深度融合的桥梁。壮大“以侨引商”全球网络。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在深圳已举办8届侨交会国内展,累计服务海内外企业超过515家,总意向采购金额超4.33亿美元,形成以深圳为点、以“一带一路”为线、以全球华商为面的全球经贸网络。创新“侨务+经贸”发展模式。深圳籍海外社团主办国际深圳社团大会,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泰国、西班牙、阿联酋等国举办了七届大会,以侨“搭台”、经贸文化“唱戏”,促进全球合作共赢。厚植海归“筑梦沃土”。实施“归·家”服务计划,为海归提供政策解读、就业对接等服务,开展海归创业大会、国际分站赛等活动近3000场,累计引进归国留学人员超20万人。

促进多渠道多方式交流,持续增强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

广大港澳青年是香港、澳门的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5年来,深圳持续深耕港澳青年发展生态圈,搭建起港澳青少年与祖国的“心联通”桥梁。在实践交流中增进制度认同。“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周”吸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参与,科技竞赛、文化寻根等特色项目增进三地青少年互动了解。在多彩活动中增进文化认同。文博会、深港澳数字创意设计三城展、深港设计双年展、深澳创意周、香港国际影视展等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活动,建立港澳青少年对共有文化母体的高度认同。在创业奋斗中增进使命认同。深圳不断完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引导港澳青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港澳台及国际创业团队约1000家,港澳青年在参与国家创新发展中展现生机活力。

在更高起点上持续增强大湾区建设“引擎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指明了大湾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圳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创新彰显“深圳担当”,发挥好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平台、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枢纽通道、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地等国家功能,更好发挥核心引擎功能,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持续引领改革,增强大湾区“制度之异”转为“制度之利”的示范破局力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针对大湾区要素跨境流动、市场规则统一、跨境治理等领域存在的堵点难点,深圳要充分发挥厚基因、大平台、多载体、广空间、优政策、勇开拓、善创新等改革综合优势,持续为国家“试制度”,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破解困局,辐射带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一是创新打通要素跨境流动堵点。瞄准人才流动便利化,创新跨境人才管理方式,加快扩大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资格互认范围与社会保障衔接。持续推进跨境金融业务试点扩容,深入推进深港澳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充分利用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深入推动医疗、金融、贸易等领域跨境数据场景落地,加快推进国际数据流通枢纽建设。有序深入推进各类要素流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力争在更多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流通,以推进深港要素市场一体化牵引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升。二是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跨境投资“负面清单+告知承诺”极简审批模式。加快拓展“湾区标准”体系,覆盖范围扩展至人工智能、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强化法治协同,加快完善涉港澳商事纠纷“仲裁-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解纷机制,推动粤港澳三地法律文书互认与证据规则互通。三是持续创新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探索建设深港“政策沙盒”联合实验室,用好前海、河套等合作区平台,加快推进科研设备跨境“白名单”、数据分级分类流动等制度试点,形成“单点测试-湾区推广”改革闭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持续引领开放,为大湾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枢纽辐射力

开放是湾区经济的底色和优势。深圳要充分利用开放发展的地缘、经验、基础、平台、政策、文化等综合优势,引领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引领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依托前海、河套等平台,率先试点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在金融开放、知识产权、数字贸易、国有企业、劳工标准与环境等焦点难点领域,实施“梯次化”“差异化”“平台化”压力测试,建立诉讼与调解、仲裁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将前海、河套等平台打造为对接国际规则与辐射内地的“转换器”,引领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制度型开放。二是不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高能级国际贸易枢纽,加快布局全球物流网络,加大力度建设全球或区域性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打造全球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和全国物流创新应用中心。深化金融开放试验,加强深港债券交易合作与创新,深化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探索。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数据港,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提供“深圳方案”。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推动技术输出与联合研发,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三是持续创新区域联动开放模式。拓展开放合作新路径、新场景与新载体,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深圳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优势,以产业链延伸布局推动区域产业协同,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联合香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运行模式,以深汕合作区建设为蓝本引领探索“飞地经济”升级版。

持续引领创新,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主阵地支撑力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服务“一国两制”大局、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有力支撑。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持续完善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持续提升大湾区科技创新硬实力。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大湾区创新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深化与香港、澳门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在芯片、量子科技等“卡脖子”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河套为主阵地建设一批港澳与内地科技协同研发与成果产业转化的创新平台,探索制度创新“河套模式”,建设面向国际的“科技特区”。三是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重大创新平台能级,高水平建设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完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加速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加强布局未来产业,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改数转”赋能传统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分别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甘霖

(作者:王廷惠 万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