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英歌舞

08-09 08:08
摘要

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太子湾学校九(6)班 冉科南 指导老师:马梦佳


潮汕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英歌舞尤为独特,它是潮汕文化的生动标识。假日里,父母带我去潮州旅游,我有幸目睹了英歌舞的风采。


一大早,雕刻着各路神仙的祠堂早已人山人海。须发皆白的老者,稚气未脱的孩童,高大健壮的青年,都齐聚一堂,我也挤在人群中,期待着英歌舞表演的开始。


“咚——咚——”,红漆柱旁的牛皮腰鼓猛震一记,接着是第二、第三记。鼓声由轻到重,愈演愈烈,到最后如暴雨击打芭蕉,檐角铜铃叮当应和。表演者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绚丽的戏服,依次入场。领头者戴黑帽,穿黑衣,面绘阴阳,手执长蛇——那是“鼓上蚤”时迁。蛇尾扫过处,仿佛真有妖魔鬼怪纷纷退却,我盯着那灵动的蛇形道具,心跳也跟着愈发急促,像是要融入这沸腾的热闹里。


紧随其后的是红脸红须的“头槌”秦明,黑脸黑须的“二槌”李逵,还有花和尚鲁智深、打虎英雄武松等众多好汉。锣鼓齐鸣中,英歌舞正式拉开序幕。舞者们在鼓点的节奏下,时而木槌相击,迸出金石之音;时而旋转腾挪,尽显潇洒英姿;时而腾空跃起,凸显英雄本色。我挤在人群里,眼睛都不敢多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一百零七根红绸在空中舞动,宛如赤龙翻腾。忽而聚成烈焰冲天的火柱,忽而散作银河倾泻的流星。舞者们额间的汗珠滴落青石,绽开朵朵殷红的梅,恰似当年三打大名府时,溅在青石城墙上的一滴滴英雄血。我望着那些红绸,仿佛真的看见梁山好汉们穿梭在烟火人间,用热血与豪迈,书写不朽的传奇。


槌声铿锵,鼓声如雷。李逵的双斧劈向刽子手的鬼头刀,林冲的蛇矛割断束缚卢俊义的绳索,鲁智深禅杖撞上铁索……观众们屏息凝神,沉浸在英雄好汉营救卢俊义的豪情壮举中,我也攥紧了拳头,为“好汉们”的精彩“战斗”揪心又喝彩。突然,鼓声戛然而止,所有舞者转身蹲地。短暂的寂静过后,我们给了舞者们雷鸣般的掌声。


咚锵、咚锵、咚咚锵……鼓声再次响起,“梁山好汉”们继续挥动英歌舞槌,用充满力量的舞姿诠释着《水浒传》的精彩故事……这场英歌舞,让我真切触摸到了潮汕文化的滚烫脉搏,也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点评:这篇作文以独特视角展现英歌舞魅力,开篇点出其作为潮汕文化标识的地位,结尾呼应主题,结构精巧。对表演场景的描写细腻传神:鼓点从沉稳到激越的变化,舞者装扮的鲜明特色,红绸舞动的灵动姿态,尤其是将汗珠比作“英雄血”的联想,既显观察入微,又富文化深意。个人从期待到投入的情感变化,让叙事更具代入感。文字兼具画面美与感染力,在再现表演盛况的同时,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余味悠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