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潮汕乡村的气息从鼓点里升起。
这一年的劳作已告一段落,乡亲们身上的粗布衣衫仍带着汗水的咸涩,他们的脸庞布满风霜的刻痕,像被烈日炙烤过的田埂裂纹。村口的空地上,带头的小哥敲起了那面沉默了一年的大鼓,“咚咚咚”,声音如奔涌的潮水,一下子浸润了村庄。伴随着鼓点的节奏,英歌舞的队伍成型了:有人高举长棍,棍头银光闪烁;有人持木刀,刀锋劈风斩响。他们站定脚步,抖擞精神,扭动肩膀,英歌舞拉开了序幕。
英歌舞是力量的化身,队伍如同山岭间的松涛,刚柔并济。舞者时而弓步扎实,挥刀如闪电划过夜空;时而纵身跃起,似猛虎扑向猎物;时而整齐转身,刀棍交错,寒光点点。鼓点时疾时缓,舞者的节奏紧随其后,那是身体与大地的对话,是筋骨与灵魂的共振。
“英歌”之英,藏于舞者的眉眼之间,透着百折不挠的刚强;“英歌”之歌,隐在刀光棍影之下,唱着代代相传的故事。从少年到白发老者,从乡野小径到广场舞台,英歌舞的灵魂在脚步中传递,传递着村庄的韵律,传递着血脉的热烈。
每逢春节,英歌队挨家挨户,穿村入巷。鼓声敲响,舞棍起伏,舞者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们踏出的每一步,仿佛是在平坦的稻田间洒下希望;他们挥动的每一刀,仿佛是在驱散年关的阴霾。英歌舞从村口跳到祠堂,再从祠堂跳向田野,为家家户户带来新年的祝福和祈盼。
英歌舞的开场,总伴随着鼓与锣的合奏。“咚咚咚”的鼓点像急促的马蹄,召唤着每一个舞者的灵魂。锣声如潮水拍岸,浑厚悠远,带来了另一个时空的回响。舞者们的脚步随着鼓点渐渐加快,刀棍的交击声迸发出火花,英歌舞从此进入高潮。每一次翻腾,每一次急转,都牵动着围观人群的心弦。他们的眼神紧随舞者,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狂热与敬畏。
英歌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时的乡村。传说古代倭寇扰乱沿海,百姓便以“水浒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灵感,编排出这套英武雄壮的舞蹈,用来鼓舞士气。从此,英歌舞便在潮汕大地扎根,成为乡村的图腾。每一根木棍,每一声鼓点,都承载着乡民的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心里,英歌舞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仪式,一种精神的延续。舞者们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刀棍挥舞出村民的信念。他们的汗水洒在土地上,像春雨般滋润万物;他们的力量在空气中涌动,仿佛为村庄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儿时的记忆里,英歌舞是不可错过的盛宴。每当鼓声响起,我们这群小孩便丢下手中的玩具,沿着小路狂奔。“英歌舞来了!”这句话成了我们儿时最兴奋的呼唤。看着舞者们挥刀舞棍,我们眼里燃起了熊熊的“英雄梦”。舞蹈结束后,我们一边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一边暗暗发誓要加入英歌队。
是的,英歌舞不仅是一场乡村的狂欢,更是乡民精神的象征。它从田野走向城市,从潮汕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它是红土地上的一簇火焰,是文化长河中的一抹亮色。在一鼓一锣之间,英歌舞跨越时空,登上了非遗的殿堂。
英歌舞,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故乡的记忆,寄托着未来的希望。它像一条汹涌的江河,从乡间奔向世界,每一片浪花都浸透了乡愁。英歌舞不只是一场舞蹈,它是脚步的呐喊,是一代代人生命中的光芒。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