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穹顶之下 街巷新生 园岭街道焕新记

晶报记者 吴欣 高志明
07-30 11:15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深圳市体育中心,这组承载着城市激情与记忆的地标,正以全新的姿态矗立在福田区园岭街道。

深圳市体育中心,这组承载着城市激情与记忆的地标,正以全新的姿态矗立在福田区园岭街道。它的焕新归来,不仅是一场建筑的蝶变,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园岭这片融合了工业记忆与市井烟火的土地上,激荡起层层活力的涟漪,重塑着这里的晨昏与人间烟火。

穹顶新生:

体育地标的重塑与裂变

时光回到1985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体育馆以其独特的造型破土而出,迅速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1993年,毗邻的深圳体育场拔地而起,与体育馆及后期建成的游泳跳水馆,共同构成了深圳市体育中心的“黄金三角”。这里,是力与美的殿堂。

“那天的欢呼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资深体育人廖红滨回忆起2004年深足夺冠的盛况,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体育场被挤得水泄不通,空气里弥漫着纯粹的激情与自豪。”这里见证了深足捧起中超元年金杯的历史瞬间,也曾作为“港星入境内地巡演桥头堡”,闪耀过无数的璀璨星光,亲历了深圳经济特区文体事业从萌芽到蓬勃的壮阔历程。

升级改造前的深圳市体育中心。廖红滨/图

体育中心远不只是赛场,更是升腾着烟火气的“湾区会客厅”。每当赛事落幕、歌声渐歇,汹涌的人潮便涌向咫尺之遥的八卦一路美食街。霓虹下的狂欢,在周边酒吧街达到沸点——2004年深足夺冠之夜,创下单日狂销1.2万瓶啤酒的惊人纪录,便是这片区域旺盛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赛事和演唱会的虹吸效应,悄然催生了一条围绕体育消费的产业链。廖红滨观察到,随着市民体育消费热情高涨,专业体育用品店在周边崛起;退役运动员在此开班授课;广场上锻炼、跳舞的市民络绎不绝;甚至连广场雕像都成了旅行团的集合点,赛事期间周边酒店一房难求。

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老地标迎来了破茧重生的契机。2020年5月,深圳市体育中心启动全面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匠心独运:老体育馆被推倒重建,一个集“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式斗屏”于一体、可举办NBA和冰球比赛的新体育馆拔地而起;体育场则保留了承载无数荣光的72根标志性斜框架柱,在原有肌理上扩容升级。最终,对标国际A类赛事标准(如满足FIFA专业足球场要求)、可容纳4.5万人的广东省首座专业足球场涅槃重生。

深圳新鹏城足球俱乐部主场首战,山呼海啸的呐喊瞬间唤醒了深植于此的冠军基因;国际乐坛天后玛丽亚·凯莉的天籁之音穿透全新穹顶;FIBA女篮亚洲杯的战火在此点燃,汗水与梦想一同闪耀。体育的力量,穿透建筑肌理,激荡着城市的心跳,也悄然改变着周边街区的生态。

街巷密码:

八卦岭的产业焕新与烟火升腾

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强势回归,如同为园岭街道注入一剂强心针,其辐射效应首先在与之唇齿相依的八卦岭工业区显现。这片曾书写过无数“第一”传奇的老工业区(诞生中国首张CD、首台VCD,“深圳印刷在八卦”的荣光,“深派时尚”的风潮),正奋力书写着破局重生的新篇章。

产业升级的浪潮下,印刷、服装等传统制造业陆续外迁。如今,站在高处俯瞰,八卦岭产业园城市更新项目(4-2东)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昭示着这片土地的转型决心。在2025年福田区两会期间,区政协委员胡建军提交的《推动八卦岭工业区高质量发展》提案,精准切中了转型脉搏。“高技术转型是核心,比如引入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等新业态;产学研一体是关键,我们正积极对接高校资源,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人才生态链是保障,要配套高品质的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空间。”胡建军向记者阐释了提案背后的具体路径规划,勾勒出八卦岭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蓝图。

升级改造后的深圳市体育中心。受访单位供图

与工业记忆同样鲜活的,是深植市民心中的八卦一路美食街。这条600米长的老街,以其“三个月吃不重样”闻名遐迩:川菜“四川豆花”、西北“西贝”、潮汕“豪林居”各领风骚,是特区成长的美食见证者。然而,老街也曾面临环境老旧、业态同质化、客流吸引力下降等痛点。

园岭街道敏锐地将美食街改造作为激活街区、服务民生的重要抓手。成立全区首个街道级“宣文旅商”专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招引优质资源——引入网红甜品、精酿酒吧等新业态,丰富消费层次;精细服务商户——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精准政策辅导;打造特色活动——策划“美食文化节”“深夜食堂”等IP,聚拢人气;党员先锋引领——党员商户带头美化门面、诚信经营,成为街区焕新的“关键引擎”。

灯光,成为唤醒老街夜经济的第一把钥匙。196组暖色调树灯勾勒出温馨的城市轮廓,商户自创的“一铺一景”特色灯箱在夜色中争奇斗艳。亮灯仪式当晚,居民们举着小红旗在街心高歌,久违的热闹回来了。空间微更新带来大改变。两处精心设计的口袋公园悄然诞生在街角,生机盎然的花箱取代了冰冷的防撞水泥墩,成为食客小憩、居民闲聊的好去处。“变化太大了!客人吃完饭能逛上半小时,翻台率反而提高了!”经营了20多年的四川豆花店老板娘李姐惊喜地发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与市体育中心的深度赛演联动。体育中心一有大型赛事或演唱会,八卦一路便同步推出主题优惠、延长营业时间,实现客流共享。数据显示,赛演期间八卦一路单日客流量轻松突破万人,主力餐饮商户营业额较平日激增43%,实实在在尝到了“流量红利”。

全龄共生:

街巷里的温度与未来

盛夏蝉鸣,园岭新村灰白墙面的连廊投下斑驳光影。这些特区初期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与崭新的体育中心穹顶隔街相望,构成一幅时空叠印的城市画卷,也隐喻着园岭街道在发展中守护记忆、关怀每一个年龄段的居民。

在长城社区长城大厦,满头银发的陈爷爷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智慧新家”。“20世纪80年代末,我作为机电工程师从内地来深,参与赛格彩电生产线建设。那时的深圳,到处是热火朝天!”这位特区建设的亲历者感慨道,“现在老了,政府想得很周到。适老化智能家居改造,补贴了八成,我自己只花了3000元。”智能马桶解决了如厕难题,电动轮椅让出行更自由,24小时监测的健康手表让家人安心……这些贴心的改造,让为特区奉献青春的老人安享晚年。“看着窗外新体育中心璀璨的灯光,想想当年画图纸的手现在摸着智能马桶,这变化,真是翻天覆地!”陈爷爷的笑声里满是欣慰。

漫步园岭,一条充满温度的City Walk路线徐徐展开。上步绿廊公园如翡翠般镶嵌在楼宇间。步入百花儿童友好街区,井盖上的卡通彩绘、矮墙边的绘本角、连廊顶部的星空图案,处处体现着“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巧思。深实验·园岭街道儿童友好党群服务中心里,暑期托管的孩子们笑声不断。“2015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2020年,全市首条儿童友好街区——百花街区就在这里建成,连联合国22国使节都来考察点赞!”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一角,保留着湾区记忆的书墙——“百花二路的物质生活书吧闭店时,我们精选了约3000册书籍留在这里,为这片土地保存珍贵的城市记忆。”负责人轻抚书脊,旁边几个孩子正共读绘本。

午间时分的园岭社区数字食堂,是代际融合的温馨缩影。八角楼托养中心的老人经无障碍通道抵达专属区域优先用餐。79岁的陈阿姨锻炼完,将智能餐盘置于感应区,挑选了米饭和三样清淡小菜,价格实时显现:“政府每天补贴5元,这餐我只要付13元。”红岭中学的学生们风风火火进来,自选荤素搭配的午餐;上班族们也在此享受难得的午间闲暇……一顿饭的工夫,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此交会,共享社区的便利与温情。

穹顶之下,街巷之间,园岭的故事是关于新与旧、快与慢、宏大叙事与市井烟火的交响。体育中心的声浪激荡着产业转型的脉搏,美食街的香气萦绕着全龄友好的温度。这片土地的心跳,既回响着敢闯敢试的基因,也跳动着精细治理的智慧,正稳稳汇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它的活力年轮,在每一个焕新的角落、每一张幸福的笑脸上,继续生长。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作者:晶报记者 吴欣 高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