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方
工业基础薄弱,过去的龙华没有什么工厂。改革开放后,凭借着风气之先、地理之便吸引了大批工厂落户龙华。工厂以港资厂、台资厂居多,外资厂、合资厂也不少,当然还有一些三来一补的工厂。这些厂虽然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但客观上也推动了龙华经济的快速发展。
田野变成了工厂,鸡犬声被机器的轰鸣声取代,落后的农村变成繁华的工业城镇。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划时代的。龙华的工厂不仅改变了龙华,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多少打工仔、打工妹在龙华的工厂里挥洒着汗水,追逐着梦想。
我虽然进厂打工的历史很短,而且过程一言难说,但我却时时关注着龙华的厂,因为龙华的工厂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做发行员时去各个工厂送报纸,开水店时做工厂的生意等,可以说我对龙华的工厂还是比较了解的。
龙华的工厂大大小小有几千家,散落在龙华每个角落。有聚集在工业区的厂,也有在路边零星分布的厂。有镇开发的厂,也有村开发的厂。有几万人以上的超级大厂,也有几十人的迷你小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龙华的工厂时代。出门皆可看见厂,连路上的行人也大多是穿着各色厂服的打工者,并带来了很大的潮汐效应——上班时间街头冷冷清清,一到下班时间,工人如潮水般涌向大街小巷,各类商店、小食摊、公园、草地等场所无一幸免。除了本地村民和居民,真正住小区里的产业工人很少。那时,也没什么小区,多的是一些密密麻麻的宿舍楼。所以,那时龙华被称为打工城,城里的打工者来自五湖四海,来来去去,没有多少归属感。
当年,龙华的工厂大多是电子厂、塑胶厂、手袋厂、印刷厂、五金厂、自行车厂等来料加工型的制造厂,这些厂都是劳动密集型工厂,技术含量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值,低附加值。这些工厂曾经是龙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低端制造业工厂也面临着转型升级。龙华也因势利导,通过“腾笼换鸟”推动产业升级。龙华的工厂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而且大力推动工业进园区、工业上楼等,龙华的厂变整洁、变漂亮了。当然,更大的改变是从龙华制造变为龙华创造,涌现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俗称大厂,但并不是以人多为标准,而是以创造力和影响力为标准。
现在龙华的街头已很难看到厂服潮了,这说明龙华的产业结构更加丰富,生活更加多元化。即使在工厂上班,也可以不住宿舍、不吃厂餐、不穿厂服,甚至不用打卡。当然,龙华的工厂依然是龙华的支柱产业,只是工厂不再是单纯制造产品的工厂,而是注入了更多理想元素,让员工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努力根扎在龙华,与龙华共成长。正如笔者一样,从曾经漂泊不定的打工仔,变为扎根龙华、书写龙华的居民。龙华的工厂有了更多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