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深二代”是一群特殊的见证者。他们诞生于城市的快速成长中,既继承了父辈敢闯敢试的基因,又在多元文化的浸润里长出了自己的模样。“00后”作曲家刘泽锴便是其中之一。从蛇口琴房里的稚嫩音符,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掌声,再到如今用城市杂音编织旋律,以原创作品斩获2024英国国际音乐比赛最高级别奖项ABSOLUTE FIRST PRIZE(最高一等奖),他的音乐创作始终与深圳的脉搏同频。
刘泽锴参与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演出
琴键上的城市印记
刘泽锴对钢琴的最初记忆,总缠绕着蛇口老小区的烟火气。那时深圳的钢琴热刚刚兴起,他的母亲是当地一名音乐老师,也是他音乐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每当妈妈弹奏钢琴,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节奏摇摆身体,那一刻,我仿佛被音乐的魔力深深吸引。”刘泽锴在回忆这段往事时,眼中闪烁着对音乐最初的热爱与向往。母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天赋,开始对他进行音乐启蒙。她总说“深圳人学东西,不怕起步晚。”
正式拜师时,刘泽锴白天在南山外国语学校上课,课余奔赴香港演艺学院精进琴艺,两点一线的奔波里,藏着远超同龄人的自律。那时的练琴时光,总带着些“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公交车的报站声、深港过关时的提示音交织成他童年最独特的背景乐。他记得有次在香港演艺学院练琴练到忘我,连回南山的时间都忘了,是好心人把他送到24小时通关的皇岗口岸,才回到蛇口的家。
而这份对热爱的专注,同样体现在学业上。他不仅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文化课成绩也始终拔尖,高中时便自学了微积分,今年3月,更是凭借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门萨会员,让“天赋”与“努力”有了更具象的注脚。
9岁那年,深圳大学音乐厅的独奏会成了他音乐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那场演出,台下坐着邻居、同学、朋友和老师,有人举着家用摄像机,有人捧着自家种的向日葵。当《牧童短笛》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里混着小孩的笑声。
10岁那年,刘泽锴凭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成功演出,收到欧洲音乐名校的邀请。谈及这段经历,他笑着说:“演出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鼓励,那里的开明让我获取了更多的练习时间。”那场演出的曲目里,他偷偷加了一段广东童谣的变奏,台下华侨的掌声格外响亮。
2011年,刘泽锴在深大举行独奏音乐会
在多位国际钢琴大师的指导下,刘泽锴开始了一段融合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探索之旅。先在欧洲学习,而后赴美深造。刘泽锴在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系统学习西方音乐体系,在西雅图Benaroya Hall音乐会和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等活动中,他凭借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创作屡获殊荣。
谈及深圳对自己的塑造,刘泽锴深有感触:“深圳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不仅给予人们机会,更以它独特的城市精神滋养着我。它的快节奏培养了我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让我能更好地适应国外课程;它汇聚五湖四海的特质,拓宽了我的视野,塑造了我开放包容的心态。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创新成为我的本能,也让我在面对国际舞台时能够快速适应和融入。”
刘泽锴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演奏领域。在英国国际音乐比赛中,他以原创弦乐四重奏获得“最高一等奖”;在国际理论学术会议上,他发表的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现代应用的论文引发广泛关注。
刘泽锴用他的经历诠释了深圳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他的音乐既有西方古典的严谨结构,又饱含东方美学的悠远意境。7月25日晚,来自海外顶尖音乐学院的《凤还巢》五重奏组合在长沙音乐厅演绎了刘泽锴改编的《我的祖国》。“这次改编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祖国’二字,在海外游子的胸腔里重新长出回声,五重奏的音符向西漂。”刘泽锴表示。
他创作的交响乐、室内乐也被广泛演出,涉及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浙江省交响乐团、四川爱乐等交响乐团以及美国室内乐和‘凤还巢’女子五重奏室内乐团等。刘泽锴笑称自己是“官方认证的民间外交官”:“音乐就是我的‘护照’,友协的聘书则是‘签证’,让我能带更多中国故事漂洋过海。”
2024年,刘泽锴受邀在美国MTSNYS年度会议进行学术演讲
城市声音收集者
作为深圳对外友好协会最年轻的特邀理事,刘泽锴以音乐为媒,在国际舞台上持续传递着深圳的文化强音。这位来自深圳的音乐使者用琴键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深圳的创新之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和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刘泽锴说。
2022年,刘泽锴被破格全额奖学金录取伊斯曼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博士(PHD)和钢琴硕士,并出任该校讲师。在教育领域,刘泽锴怀揣着美好的愿景,希望能够将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回中国,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
“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音乐教育。在我看来,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刘泽锴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音乐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希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学术研究方面,刘泽锴计划继续深入探索音乐理论的边界和可能性,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理论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推动中国音乐理论学科的独立发展,为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音乐理论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通过深入研究音乐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刘泽锴表示。
所以每次回深圳,他总举着录音笔在街头晃悠。地铁11号线进站的“唰唰”声、东门老街商贩的叫卖声、红树林傍晚的鸟叫、凌晨科技园零星的键盘敲击声……这些碎片化的声音被他存在手机里,备注写着“深圳的心跳”。
“不是要做什么宏大创作,就是想把熟悉的声音记下来。”他笑着展示最近的尝试:把地铁报站的“下一站,福田”剪进钢琴旋律,高低音交替间,竟拼出了奇妙的韵律——像晚高峰时,车灯在玻璃幕墙上划过的痕迹。这种将城市环境音与古典音乐解构重组的尝试,没有复杂的理论支撑,更像对家乡的“语音留言”。
现在的他,仍保持着收集声音的习惯。最近录下的,是南头古城里粤剧老艺人的唱腔混着年轻人的吉他弹唱,还有前海自贸区工地上的打桩声。“你听,老的新的都在这儿呢。” 他把这些声音混进和弦里,琴键起伏间,像能看见深圳湾的潮水涨了又退,老街的灯笼灭了又亮。
这或许就是“深二代”的使命:不必刻意扮演“代言人”,只需把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真实经历的、感受的、热爱的,老老实实地表达出来。就像刘泽锴的琴声里,从来没有“国际化”的刻意,只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他是在深圳的烟火里长大的,他的音符,自然带着这里的味道。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