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深二代 | 插画师、策展人王荣志鹏:“画出身边的小美好,剩下的交给时间”

晶报记者 唐鼎峻/文 受访者供图
07-23 11:34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通过策展,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社会的温柔纽带。

在深圳这座以速度与创新著称的城市,有人用通讯连通世界,有人用代码改变生活,有人用金融撬动未来……而作为“深二代”的王荣志鹏,则通过策展,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社会的温柔纽带。他说,“从《星星去火星》关爱孤独症公益电影海报展,到和“临时BAND胶带跨界艺术小组”团队一起用纸胶带‘涂鸦’城市角落,内心始终坚守着这么一个信念:艺术不应高高在上,而要让人感受到温度。”

▲王荣志鹏和他的作品。

熟悉又陌生的南北两地

1990年,王荣志鹏在深圳出生,但他的童年记忆却交织着南北两座城市的印记。母亲在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父亲常年在各地出差,年幼的他不得不被送回河北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这种“候鸟式”的童年让他对深圳既熟悉又陌生。

“我算不算留守儿童?小时候,别人是放寒暑假回老家,我则是放假回深圳。”王荣志鹏打趣道:“北方的冬天有暖气,而深圳的冬天虽然温度不低,但潮湿的冷空气总让我不适应。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节前后的深圳,似乎所有人都回乡过年了,整个城市都安静了下来。”

王荣志鹏说,记得周末和母亲去东门老街,5块钱就能买到一大碗车仔面;记得第一次在龙岗海鲜街看到活蹦乱跳的龙虾时的新奇;更记得台风过后,和小区孩子们一起在积水的街道上“划船”的快乐。

“深圳对我来说,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点。”他解释道:“北方给了我传统的根基,深圳则带给我开放的胸怀。这种双重文化背景,后来成为我艺术创作的重要养分。”

高中毕业后,王荣志鹏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专攻美术专业。求学期间,他发现自己总是会不自觉地用南方温婉的色彩和北方厚重的构图来表达想法,这种独特的风格让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毕业后,王荣志鹏加入深圳市插画协会专委会,开始了他的策展之路。

▲王荣志鹏和他的作品。

让艺术与人展开对话

“好的展览不是让人拍照打卡,而是让人带走一个问题。”

2022年,王荣志鹏为孤独症题材电影《星星去火星》策划插画海报展。他没有选择常见的“悲情叙事”,而是集结数十位插画师,用明亮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呈现孤独症群体的内心世界。画中的孩子蜷缩在透明的气泡里,窗外是伸出的一只只友谊之手。

他说:“我们不想‘教育’观众,而是邀请他们先被美吸引,再思考差异。”

这种“举重若轻”的策展哲学,贯穿在他的多个项目中:“临时怪人”展览用荒诞有趣的私人故事讨论心理健康,一个长着蝴蝶翅膀的人形铝丝雕塑成为职场人的情感投射;呼吁保护地球公益行动中,他和团队用回收纸胶带在街头拼贴出濒危动物轮廓地图,路人纷纷蹲下添上一笔,“共创”成了最好的环保教育。

王荣志鹏的母亲在退休后也成为了一名公益志愿者,经常教导他要为公益事业多作贡献。

“公益艺术最怕的就是板着脸说教,幽默和美感才是破冰的锤子。”王荣志鹏坦言。

只为拥有更多的共鸣

如今,王荣志鹏从事的策展领域始终在商业与公益的双轨上并行。他透露,这种“双线作战”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艺术不该被任何标签束缚,无论商业还是公益,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

谈及过往的从业经历,他回忆道,与华为的合作是他商业履历中的高光时刻。2020年,他为华为nova手机设计了一系列广告,将深圳的地标建筑与未来科技感结合,画面中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下,藏着一个小小的细节:一个孩子正用手机拍摄星空。这个细节并非客户要求,而是王荣志鹏自己的坚持。

科技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让普通人也能触碰更广阔的世界吗?这个系列广告最终帮助品牌提升了年轻用户的共鸣度。

在后来与《星星去火星》导演林鹤松合作时,他发现对方使用华为手机拍摄公益纪录片,记录孤独症家庭的真实生活。这一跨界启发了他:“商业和公益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可以互相赋能的工具。”他更加深信:“商业与公益”可以无缝链接,完美融合。

此后,他用画笔与腾讯公益合作时,和品牌一起宣讲“义卖捐赠至乡村美育”项目。

“品牌得到好故事,社会得到实际帮助,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这种理念也延续到他的教育工作中。在清华大学秀钟书院,他参与设计的“纸胶带可持续发展地图”工作坊让学生们用即兴创作思考环保议题。

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课后告诉他:“原来数据图表之外,艺术也能让‘碳中和’变得可感知。”王荣志鹏笑着回应:“如果科学是世界的骨架,艺术就是它的表情。”

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华侨城的一片老社区墙上,有一幅特殊的“涂鸦”——上百片彩色纸胶带拼贴成的“请随意加入”涂鸦墙。这是王荣志鹏和“临时BAND胶带跨界艺术小组”团队的即兴创作,路过的小孩会踮脚贴上一角,买菜的老人偶尔驻足点评几句。

“艺术最动人的时刻,就是当它从‘他们的’变成‘我们的’。”他说。

这种“全民共创”的理念,贯穿于他参与的多个公共艺术项目。“速写深圳”是他最珍视的“城市日记本”。每周,速写深圳的成员们穿梭于城中村、地铁站、公园,用速写记录城市的鲜活肌理。

一幅画中,华强北电子市场里,摊主正低头维修手机,阳光透过塑料棚顶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这些画面不会被算法推荐,但它们是深圳真实的脉搏。”王荣志鹏认为,速写的魅力在于“慢观察”——在人人举手机拍照的时代,用画笔凝视一个场景半小时,“你会看见光线的变化,听见摊主的方言,甚至闻到焊锡的味道。”

为了让艺术更触手可及,他还策划了“胶带占领计划”。在深圳的公园里,团队提供彩色纸胶带,邀请游客合作装饰废弃的配电箱。一名环卫工人起初皱眉:“这不算乱贴乱画吗?”直到看见孩子们兴奋地拼出小鱼和云朵,他悄悄塞来一包自己收集的贝壳:“加上这个,更像海。”“那一刻,艺术成了所有人的共同语言。”王荣志鹏回忆道。

如今,他的“低门槛艺术”理念正悄然改变城市。有咖啡馆主动提供墙面作为社区画布,有公司邀请他改造垃圾房外观。

谈及未来,王荣志鹏透露,他正筹备一个可持续公益艺术平台,想联合更多机构打造“艺术+公益”的标准化工具箱。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仍是那句:“先画好身边的小美好,剩下的交给时间。”

“深圳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永远给理想主义者留了一扇门。”他说这话时,窗外是深圳湾的落日,他的速写本上刚画完一群掠过海面的白鹭。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唐鼎峻/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