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老家,到罗湖水库小学;从深圳高级中学首届学生,到慕尼黑展台上赢得德国同行凝视的自信——四十余载,刘峰佑的足迹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生长年轮。他亲历了求学,搏击过风浪,最终在激光的精密世界里,用持续创新的微光,照亮了中国制造通向高处的征途。他的故事,是无数深圳奋斗者的回响:于荒芜中看见可能,在失败后重新点亮信念。
难忘“深高”的老师和泡面
1990年的深圳,火车站与东门一带有着都市繁华的景象,但目光越过上海宾馆向西,还很荒凉。那一年,还不到10岁的刘峰佑跟随母亲从江西老家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要把英语学好。刘峰佑的父亲,1986年便来深闯荡,1990年时已在深纺集团下属的一家贸易公司扎下了根,让孩子来深读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老家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一家三口挤在公司分配的集体宿舍里,几户人家共享一个空间。
居住条件的局促并未给初来深圳的少年带来太多烦恼,在水库小学,刘峰佑很快就融入了集体生活:“班上以潮汕来的孩子居多,同学之间很友好,没有排外的情况。”
1994年,刘峰佑以罗湖区第十名的好成绩考入深圳中学初中部。“我们那时候初中是要考的,成绩好的就可以去深中。”三年后,刘峰佑考入深圳市高级中学,“我们是首届学生,我记得很清楚,入学时学校的硬件还不完善,门口是泥巴路。每周五下午放学,都是老师们亲自‘护送’我们出来,怕大家在路上发生意外。”刘峰佑说,正是老师们的这份爱,让他们像被精心呵护的幼苗,能够茁壮成长。
▲刘峰佑(左一)初中时与同学合影。
提起在深圳高级中学度过的三年,刘峰佑至今难忘师恩。“数学老师孙泽军,物理老师吴书良、李文清,语文老师廖睿,都是特级名师。”刘峰佑说,高三冲刺的那段岁月,老师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大家“开小灶”的场景温暖至今。“周末饭堂不开门,大家全都买好泡面,补完课就一起吃泡面。”刘峰佑说。
高中毕业后,刘峰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谈及自己为何会选择这个行业,刘峰佑坦言并非主动选择:“那个年代比较单纯,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其实当时并不知道它到底是学什么的。”2006年,刘峰佑从英国诺丁汉大学结束研究生学习回到深圳。
从大族辞职,开始创业
“我记得很清楚,从英国回深圳后,刚好深圳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招聘会,便投了份简历给大族激光,几天后接到了面试通知。”刘峰佑说,深圳的就业环境在20年前就很友好了,回国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正式入职了大族激光。而这份工作,也成了他深入了解激光行业的起点。
“上班,感觉被束缚了,”骨子里的“不安分”和对“折腾”的渴望,让刘峰佑在2009年迈出了创业第一步。他与初中同学及前同事三人,在科技园租下仅15平米的“蜗居”,瞄准了水晶激光内雕礼品。“那时候想法很多,东搞一下西搞一下,没有太集中火力做一件事。”一年后,现实压力让伙伴们相继退出,刘峰佑说:“快一年也没折腾个啥出来。”首次创业黯然收场。
▲刘峰佑在实验室操作激光设备。
2013年底,经历了一次10人股东、意见纷杂的失败合伙后,刘峰佑与一位技术搭档身无分文地再次创业出发。“当时我们俩约定好了,如果干几个月还没收入进账,就各自打工去。”结果他们敏锐地发现了一片蓝海——进口激光器维修。“国外修一台要收几万块钱,周期一两个月。我们大概7天时间修好,价格直接便宜一半!” 刘峰佑说,没有场地,借朋友办公室;没有工具,靠搭档借来闲置器材。就这样,两人修一台激光器赚一点钱,领完生活费后剩下的钱投进去买配件。凭借稀缺的服务和口碑,“很快名气就打出来了”,刘峰佑说不到半年就自己租了场地。这次,微光终于燎原,积累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桶金。
2018年,维修业务成熟后,刘峰佑开启了真正的技术征途。他切入激光投影灯片领域。“当时行业依赖老板手工分层调色,这个过程绝对保密”。刘峰佑却另辟蹊径,“我找了软件开发团队,利用我所学的激光知识开发了一套软件,直接用软件完成灯片的分层调色。”刘峰佑自豪地表示,这套国内首创的智能软件改写了行业格局,技术创新的价值锋芒毕现。
冲出深圳,走向慕尼黑
更大的机遇在2019年降临。刘峰佑聚焦不锈钢平面激光幻彩技术,他带着样品拜访上海一位民营企业家。令他没想到的是,仅凭一次展示,“对方连我公司都没见过,就直接打了一半定金(约50万元)订购价值百万的设备。”刘峰佑说,这台设备成了行业标杆,行业内各类企业相继找上门来。“我们火起来了”,飞博激光由此奠定了在国内贵金属高端激光加工领域的一流地位。
▲刘峰佑(中)在德国慕尼黑参加激光展。
如今,刘峰佑的公司已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平面浮雕技术让金属表面呈现出逼真的立体光影,“摸起来是平的,但看上去是3D的。”在刚刚结束的德国慕尼黑光电展上,中国制造的工艺令德国同行惊叹。“德国同行都觉得我们的产品绝对不亚于他们,一位外国同行甚至急切地请求:‘能不能给我说说这个(参数)?’”刘峰佑说,技术达标,价格有优势(仅为进口设备的1/2至2/3),他的“出海”之路豁然开朗。
创业十余年,刘峰佑深谙技术自主才是生命线,他投入重金构筑壁垒。“研发费用占比50%,所有的底层软件我们自己写。”刘峰佑说,今年下半年,连激光器的核心“大脑”——激光控制卡的硬件与底层代码也争取实现自研。“做深、做透小众领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刘峰佑总结着他的商业智慧,“大公司看不上,但对我们,吃透几个小领域,生活没问题,还能拿钱做更多研发。”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