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包子与馒头有着怎样的历史“瓜葛”?
为何说胡瓶改变了古中国人的饮酒饮茶姿势?
竹林七贤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但在出土七贤相聚的砖画场面,为何没见到一棵竹子?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一书是考古学者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该书分为“饮食文化”“穿戴文化”“信仰文化”三个部分,通过一个个考古文物小物件,讲述背后蕴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故事,展示古人日常生活图景,并由之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
▲《古物说:文物里的古人日常》
王仁湘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5年5月
资料介绍,王仁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在饮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面也有建树。在从事专业研究的同时,他还花许多精力进行考古学科的普及工作。
“欣赏古物,我们先会想到古人,古物是古人的智慧创造。古人造物,习艺,丰富生活,提升技艺,积累体验,发展科学与文化。除了造器制物,思维不断更新,同时营造了信仰体系,创立了比现实世界更为宏大的虚拟世界。”王仁湘介绍,古人的日常用度,是以衣食感受最为切身。正是因为司空见惯,浩如烟海的典籍却并不屑于记述,只是现代考古才揭示了许多细节,让我们由这样的细节透视到真实的历史样貌。
例如,谈及穿戴与服饰文化时,王仁湘说,他“研究古时的束腰传统,从窃国与窃钩的说辞中,发现勾挂腰带的机关带钩,居然曾救了齐桓公一命,使他不仅夺得了王位,还写定了一段春秋争霸的大历史”。他还由考古发现考察古代的靴子和手套,了解古人的防寒手段。又由登堂入室的脱鞋风俗,探索了古时主客的脚下礼仪。
“谦谦君子,束带矜庄。正冠束带,古时特别讲究仪表,研究中注意到孔子说的‘束修’一词,是以整束仪表指代人生的年龄,而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学费腊肉,‘自我约束’这个词的出现,恰恰是束带古风影响的结果。同时还发现《诗经》中至少两度将‘绸缪’一词入诗,表达的是缠束之意,也与束带风俗相关。而唐宋诗词中频频出现的‘结绸缪’,就成为男女情爱的象征了。”王仁湘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