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读了千百遍,为何还会推荐这个清代彩绘本 | 人文天地·新阅读

李天飞
07-20 08:04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梦幻西游:清彩绘全本西游记》 [清]佚名 绘 李天飞 解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抱朴BOOK 2025年7月版

唐代初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历经十四年返回中土,这在当时就已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这件事极具传奇色彩,所以在唐代就有零星的西游故事流传,到宋代逐渐成形,元代出现了以“西游记”为名的话本,明代更加成熟,出现了百回本《西游记》(也称“繁本系统”),洋洋洒洒八十万字。今天我们通常说的“西游记”,其实是指以明代万历年间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为代表的百回本。与此同时的李贽评本,以及清代的《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等,都属于这个版本系统。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学艺、大闹天宫、被镇压,然后遇到唐僧,并与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西行取经的故事。师徒一路上历经千山万水,降妖除魔,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取回真经,一行五众最后也得成正果。

《西游记》自诞生以来,与之相伴生的就是西游图像的创作、流传。西游图像形式多样,包括附在刊本上流传的绣像插图,单独行世的彩绘册页,洞窟、寺院的壁画(如榆林窟唐僧取经图、张掖大佛寺西游壁画),器物上的装饰(如磁州窑取经故事瓷枕),以及石刻、木雕等。

西游主题的彩绘册页,目前存世的有:一、署名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唐僧取经图册》,20世纪90年代发现于日本,共计32幅,尚在《西游记》成书之前,所绘故事与《西游记》有所不同。二、明代内府彩绘本《西游记》,日本东北大学藏有部分残页,共计28幅。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全图》,共计140幅,与第2条所述日本藏本应为同一套。四、国家博物馆藏明代《西游记》彩绘图册,共计两册,每册二十开,半开图画,半开文字。五、大英博物馆藏清代套色版画《西游记》散页。六、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藏清代工笔彩绘《西游记》册页。

江西省萍乡市图书馆藏清代彩绘《西游记》册页,共300幅,原图一律为36厘米高,24厘米宽(装裱后为46.7厘米×34.5厘米),是萍乡市图书馆的馆藏珍品。这套彩绘册页是国内现存内容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西游记》古代彩绘册页。其他册页,工细或有过之,时代或更悠久,但就故事的完整性、体系性来说,并无出其右者。这套册页起自石猴出世,讫于取到真经,完全照应了百回本所有回目的内容,一无遗漏,而且内容连贯,流畅可观。相较其他同类作品,如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彩绘图册只有前二十回内容,明代内府彩绘本又散在国内外,这部清代彩绘《西游记》册页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本画册没有作者署名、款识、印章等任何信息,但画中人物生动活泼,是古典小说绣像插图手法;绵纸工笔彩绘,又大量采用青绿石色,金属饰品用真金勾点,具有明显的清代庙堂建筑壁画的痕迹,应该出自高水平的民间画工之手。通观图册,无论是人物衣饰、建筑园林、市井商贾、塑像庙宇,都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既可作一神话题材的连环画观之,亦可作一清代社会风俗画观之,极具研究和审美价值。

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梦幻西游:清彩绘全本西游记》,我对这套彩绘册页做了详细的整理和评注,本次整理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拟题。为每幅画拟一七字标题。古代小说绣像都有标题,且一般均为七字。标题概括本图所描绘的场景,使读者更快理解图绘内容。

二、编次。为300幅图重新编次,订正之前的错误排序。

三、简介。紧贴情节,为每幅图作一概要简介。

四、评注。鉴于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西游记》原著,所以在每幅图之下都作了评注,指明图中人物的身份,做何动作,神态表情有何意味,照应原著哪一段原文等。另,每幅图的内容都可圈可点,有的是画工有特色,有的是构图有巧思,有的是和原著各有异同:或是画师匠心独运的再创造,或是画师的条件所限,未能准确还原。这些值得指出的特点,都加以详细说明。有的是画面中服饰、器物、建筑、礼仪、宗教人物、市井百态等传递了特有的信息,值得加以注释点评者,也作了细致的考辨。

五、对应原著。每张图下,系以百回本原回目(据中华书局版《西游记》,李天飞校注),便于读者对照比勘。

在整理评注这套画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本画册的许多前人未曾提及的亮点,也遇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这套册页之前虽然也屡见出版,但其中个别页的情节常常被误认,一直未能得到订正,这次我们一一进行了纠正。

另外,我们也有新的发现。例如这套彩绘册页没有标明创作年代,没有作者署名、款识、印章等,但是其中图〇二〇(本书定名为“玉帝调兵灌江口”)中,二郎神正在率梅山六兄弟接旨,背后牌匾露出“二王庙”三字。原著说玉帝降旨到位于灌口的“真君之庙”,并未说明真君之庙具体何名。按灌口即今都江堰,图中匾额题“二王庙”三字,显系认为今都江堰二王庙即二郎神常驻之处。“二王”指蜀郡守李冰和其子李二郎。此庙名称历代不同,旧称李冰祠、川主庙、灌口神祠等。清雍正五年(1727),四川巡抚宪德在《禀捐春秋祭典碑》中始称其为“二王庙”,沿用至今。因此我们推断,此图册之绘制,虽不能确定下限,但上限当不会早于雍正五年。

我特别想向西游迷们强调的是,绘制本图册的画师,技艺十分高超,在构图、设色、用笔方面,往往有上佳表现。例如图二二三“狮驼岭悟能问路”中,因是主情节之前的序幕,没有过多表现人物,以山水为主。画面旷邈幽远,风格遵循清初期正统派的四王一路画风,以浅绛法着色,构图大面积留白,吸取了南宋“一角半边”式构图的方法。

又如图一九九“除污秽八戒施威”中,画师特意把八戒的法身放在近景,而唐僧、悟空、沙僧三人处理成远景,仅远远跟在后面,人物很小,不和主角争抢。画师还抓住了柿树通红似火的特征,大片点染,使整幅画面生机盎然,充分表现了师徒四人克服困难前进的乐观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读者在阅读时特别要关注品析的。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李天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