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设/文
清明返湖南永州老家扫墓,老友大兵和国盛约我同往苍下坠村探望何三友。
何三友算是村里的传奇。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跟着南下浪潮涌向深圳,在工地的水泥粉尘里打过滚,在电子厂的流水线旁熬过夜,后来跟着潮汕师傅学珠宝雕琢。如今在布吉他的作坊里,砂轮打磨的已不是金银玉石,而是命运粗粝的茧。
石板路载着我无尽的回忆和情感。它由青石板铺就,纹理错落有致,宛如一幅自然画廊。因材质坚硬、表面光滑,很适应潮湿多雨的湘南气候,虽经历了无数风雨侵蚀却依旧坚韧不拔。走在石板路上,脚底下发出沉闷的踩踏声,每一步都踏过历史的尘埃,仿佛每块石头都在低语往昔的传奇故事。
记忆中故乡的石板路总是热闹的。石板路将各村落连接起来,路面深浅不一的凹痕是几十年村民穿着草鞋、挑着扁担日复一日踩踏磨出的痕迹。贯穿村落的石板路,是村民日常通行的必经通道,每逢晨昏时分,挑担的庄稼人、嬉戏的孩童和闲谈的老者,都会在泛着岁月包浆的石板路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足迹。当年夏收时节,各村社员挑着稻谷沿石板路逶迤而行,汗珠砸在石板上洇出暗色斑点。我们这些孩童赤脚追着送粮队伍疯跑,铁环碾过青石的脆响惊起白鹭,扑棱棱地撞碎了稻浪。
故乡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祖祖辈辈的脚印刻在石纹里,赶集的扁担、迎亲的花轿、上学的布鞋都从这走过。龙家大院的石板路与一座座明清古建筑相映成趣,其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与石板路的古朴浑然一体。谈文溪的石板路载着岁月的故事,“七仙拱贵”的匾额似在诉说着往昔的传奇。骆铭孙村的石板路保留了明朝万历年间,由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倡导修建的历史痕迹,成为探访史籍的重要路径。
我们村是新圩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农产品集散地。每条巷道都是青石板铺成,晴不沾灰,雨不沾泥。村子东南西三面是绿色的稻田,每当夏天来临,路旁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谷摇曳着身姿,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走在石板路上,可以感受到稻谷的清香,仿佛置身于一个稻香四溢的世界中。
暮色漫过村口时,石板会蒸腾起白日的余温。放牛归来的老汉蹲在樟树下,烟袋锅磕在石板上迸出火星,惊飞了啄食糙米屑的麻雀。月光好的夜晚,石缝里的蟋蟀声与村小老师的手风琴缠作一处,琴键上跃动的,是母亲们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
那些年,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常常聚集在石板路上玩耍。有时候,我们拾起路边的卵石,一起玩捉迷藏。有时候,我们在路上进行滚铁环比赛。有时候,我们坐在路边的石凳上,唱着歌,谈着梦想。那些快乐的记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