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方 文/图
一日,母亲和妻子心血来潮,想做细粄吃,恰好家里有几包糯米粉和粘米粉好久没吃了,怕过期坏了。说干就干,同时召集大姐、二姐、哥哥和嫂子来做。我们一大家人住得近,干什么都是一呼百应,热闹祥和,羡煞旁人。
细粄是家乡揭西客家人的特色小吃。细粄色白、皮薄、馅香,外形像金元宝,很有喜感,颇受揭西人的喜爱。以前传统的揭西妇女都会做细粄,我母亲就是做细粄的好手,母亲做的细粄特别好吃,特别好看。不过来深圳后,却很少吃到母亲做的细粄。一来母亲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做细粄又费时费力,必须多人合作。而我却忙于生计,帮不到母亲什么忙;二来揭西细粄已走出家乡,与揭西擂茶一起成为标配特色小吃品牌。在深圳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揭西人开的小吃店,想吃非常方便,用不着自己做。
作为商品的细粄,虽然技术到家,但毕竟要控制成本,追求利润,不可能料放得非常足,而且纯手工做的,人工费也很贵。所以,现在一盒八只的细粄,已卖到12元,有点小贵,作为普通家庭,偶尔有客人来买几盒应酬还凑合,经常吃也吃不起。而且商品的细粄永远吃不出家的味道。
细粄的确好吃难做。第一关搅糊就是个力气活加技术活。只见母亲将四斤糯米和一斤粘米混合在一起,这是做粄皮的黄金比例,母亲早已轻车熟路。这样做出来的粄皮既柔韧,又不黏牙,当然,想要细粄更加有嚼劲,口感更好,还可以加点木薯粉。
接着加入沸水搅动,并反复揉搓,动作要快,否则糊就真糊了,还要防止手被烫伤。妻子戴着手套揉搓了一阵,实在太烫了,坚持不了。哥哥见状,接过去揉搓,哥哥身材魁梧,皮糙肉厚,力气大,还练就不怕烫的铁手功,搅糊还真行,不一会就把糊揉搓成了柔韧劲道的粉团。
和好的粉团就可以做细粄了。但做细粄比包饺子还费功夫,饺子还可以买饺子皮包,而细粄必须现捏现做,先抓一块粉团手搓成圆球状,然后用母指在中间捏一个洞,左手拿住粉团,右手拇指在外,食指和中指在里面沿着轴心反复往外按压,慢慢扩大,力道要均匀,最后按压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就是合格的了。然后,往里面装入蒜苗、硬豆腐干、虾仁等食材做成的馅料,最后两边对折成头尾尖中间大的金元宝状,细粄就大功告成了。外形看起来也像鸟,也叫鸟儿粄。
母亲做细粄手法最娴熟,形状最美观。在她面前一众姐妹妯娌都是徒弟,二姐用上了玻璃球来做细粄,虽然效率提升了,但还是做不出母亲那种优美的形状。不过七手八脚做出来的细粄,倒也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只是闲暇时光,尝尝儿时的兴趣、味道还可以,真要经常当饭吃还是划不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自己做来吃,虽然没有专业做的设备齐全,经验丰富,有时难免手忙脚乱,但胜在真材实料,软糯香咸。特别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做细粄,那种热闹祥合的氛围,已融入细粄的味道里面,是用钱买不到的。
人多好办事,不一会工夫一蒸盘细粄就做好了。赶紧拿去蒸,大约蒸个十多分钟,一盘白晰晰、香喷喷的细粄就呈现在大家眼前。从外观看就非常成功,不开裂,还有点透明。尝一口,更是滋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