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月27日上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举办,全国文艺领域上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开展演讲、讨论,为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新大众文艺”塑造全新文艺形态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
“写作的圈子被打破了,人人皆可是作者。”论坛上,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 “新大众文艺”应时而生,它团结那些无名的写作者,理解那些沉默的生活,并对一种强力生长但还未经雕琢的写作方式抱以足够的宽容。“当越来越多‘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磅礴的文艺力量就会被昭示出来。”谢有顺说道,所有对生活怀着好奇和热情的人,他们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为艺术。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围绕“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新文本现象”作主题演讲。他表示,“新大众文艺”是一种跨媒介写作,融合了文字与图片、声音与影像的“新文本”,引发了新的叙事范式。“‘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虽然是个人表达的集体风貌,但是更容易形成文化共识和感受的共同体,形成中国独特的叙事体系。”他认为,面对新大众文艺的兴盛,更应守正创新、激浊扬清,发挥新大众文艺共同体的作用,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陕西省西安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军结合自身实践和社会观察提出,新媒体技术正在重塑文艺格局。“未来文艺形态将随传播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持续演变。”他建议,将算法向善作为文化治理的新课题,推动算法逻辑纳入公共文化治理,引导平台从流量为王走向内容为王,让算法分发真正尊重人民的审美需求,表达权利和社会话语权。
“大众化是土壤,精品化才是种子。与其诅咒流量暗河,不如去修建文化导流渠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在演讲时表示,针对当下文艺创作商业化、同质化等现象,内容创作者要以优质内容去引领、重构“共生”的价值基准。“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
共同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
圆桌论坛环节,《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作曲家王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中文在线集团常务副总裁谢广才,编剧柳桦,新媒体《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诗人王计兵等嘉宾,共同围绕“如何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徐则臣从传播角度对“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述。他谈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普及,以及新的传播工具、传播渠道的出现,让新大众文艺成为可能。“从作者到观众再到读者,整个文艺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在参与,这是一个全民的文艺。”
“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外卖诗人”在圆桌论坛上王计兵分享了他的写作经历。“当一个个写作者被托举出来之后,未来对更多的大众文艺应该怎么影响?大众文艺已经逐渐在走进千家万户,千万不要让素人写作的标签拉低文学的要求。”
此外,在本次圆桌论坛上,王备和柳桦分别从AI创作对内容创作者的影响、长剧与短剧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享;谢广才和李星文也分别从微短剧出海、微短剧精品化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何弘则根据自身实践,探讨了互联网条件下网络文学主流化的趋势和未来。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