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from Washington”“Hi,I'm a TikTok refugee from NYC”……2025年1月,大量海外网友涌入小红书,他们“交猫税”、互相介绍宠物、帮做英语作业,海外网友开始学习讲中文,中国网友教海外网友做中餐……一场特别的国际文化交流在小红书发生。
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文字和语言,成为了双方交流的最大障碍。“能不能图文翻译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文字?”面对用户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与需求,小红书如何接住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背后发生了哪些故事?
5月27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为观众复盘了这场文化与技术交融的经历。
据汤维维介绍,当时,面对用户迫切的需求,小红书连夜攻克技术,在数天内就更新了版本,新增了呼声颇高的“一键翻译”功能,即点击英语评论下方的翻译后,可以将英语自动翻译成中文,减少了用户来回切换应用翻译的麻烦。“和传统的机器翻译不同,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翻译,甚至可以翻译一些网络热梗,甚至是‘摩斯密码’(语言、拼音缩写等),满足了网友的大部分需求。”汤维维表示。
汤维维表示,小红书的翻译功能,绝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它面对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里既有千年历史的阿姆哈拉语,也有瞬息万变的网络热梗;既要读懂“内卷”背后的社会情绪,也要诠释“YYDS”里年轻人的狂热。
那么,技术是如何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首先是依托多模态AI模型。汤维维介绍,在这场技术+文化的“临时考试”中,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光学字符识别(OCR)与计算机视觉(CV),让系统不仅能翻译文字,还能“看懂”表情包里的谐音梗。
其次是动态学习机制。用户对译文的编辑行为将持续反哺模型训练,尤其在文化敏感内容(如宗教符号、历史典故)的理解上实现渐进式优化。最后,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跨语言的能力也是最基础的能力,就像‘水电煤’,我们通过技术+人文的驱动,构建了一个沟通无国界的社交内容平台。”汤维维感慨道:“小红书的实践证明,当技术深植人文之心,边界终将化为桥梁。”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