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汤”|人文天地·南海潮

胡忠阳
2024-07-10 09: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茶在古代也称茶汤的,这或许意味着茶的本初

茶在古代也称茶汤的,这或许意味着茶的本初,正是一种既可滋润咽喉、补充体液,也可充实肚囊的今天意义的“汤”。我在赣南绵江河畔某圩市上一家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的擂茶馆歇脚时,看到茶馆女主人把她经营的擂茶称作“劳动汤”,还请人绘了宣传画张贴在墙上,详细介绍其来龙去脉,既形象生动又富含深情。饮用擂茶在华南和东南诸省的民间相当普遍,但将其称为“劳动汤”,确乎一语破的,我也是第一次闻见,心中生出十分感慨甚至感动。

擂茶的配料各地略有不同,叫法和制作方法也不尽一致。我歇脚的这家擂茶店,是把油、盐、生姜、芝麻、花生仁、豆子、桔皮等炒香碾碎,倒入钵内,擂成细末粉,加水倒入锅中煮沸,最后加进做熟剁碎的大蒜、青菜、煎豆腐、肉丁、香菇丁、糍酥等原料即告完成。这种茶品中,原是不能少了生鲜茶叶的,不过不在季节,也可以不放。茶叶醒神,其他的配料滋养身体,擂茶其实是一种养生茶饮,是老百姓为满足劳动中的体力需要而发明的“续命”良方。绵江河畔的这家擂茶,看着墨绿浓稠,品起来香滑可口。我到赣南游历时恰值冬末,茶汤里应未添加生鲜茶叶,我只把它当作名副其实的“汤”喝了。

与擂茶相似的还有“油茶”。多年前我随深圳一位朋友,到他家乡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游玩。瑶家人捧出的待客茶饮,即是以茶汁和杂粮食品配制的咸、辛、苦、甘、香五味俱全的“油茶”汤。朋友的父亲年事已高,身材瘦小,尚有气力经管大片菜田和林木,搭眼便知是个勤苦了一辈子的劳动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摆上桌的油茶汤上,还撒着一把香喷喷的炒白米,它看来是富川油茶的标配——端起茶碗来连吃带喝,消饥解渴,别是一番痛快。

擂茶、油茶这类茶饮,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物质与精神基础。据说擂茶是客家人从中原带往南方的。客家人在南方的山川间艰苦垦拓,渐渐丰富了擂茶的制作方法;而油茶流行于瑶族、畲族等民族,也是因应气候潮湿、瘴气较重的山地环境,天长日久形成的独特饮食习惯。

从中原南下的擂茶,似乎一去再未回头,因为如今的中原一带已无人闻问更无人饮用这种茶品了。然而至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还有孑遗。那时我在洛阳参加工作不久,被派到豫西山区的洛宁县招收“合同工”即今称之“农民工”,于深山沟一户农家品尝过一种用开水冲泡了盐末、炒芝麻和研碎的黄豆糁儿的所谓“茶”。这种茶在当地没有名称,是山民们劳动间隙和收工后常喝的简单而有效的补充体液、消除饥饿的饮料;家里来了客人,也热乎乎捧出来待客,见其诚,也足见其生活清苦。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四十多年,洛宁山民的日子应有不小改善,但我并不肯定这种“劳动汤”业已消失不见了。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胡忠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