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根脉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肖培欢
05-01 10:24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清晨的潮州茶馆飘来了一缕青烟。老茶客们围坐在乌木八仙桌旁,白瓷盖碗里沉浮的凤凰单枞舒展成了一叶叶小舟,沸水冲撞杯壁的脆响里,有人轻轻哼起《寒鸦戏水》。这声音漫过青石巷弄,在嵌瓷的厝角头打了个转,化作了屋檐下木棉花蕊的露珠。

榕城的根须扎得深。潮州音乐像老榕树的垂须,千丝万缕地缠绕着时光。三弦的浑厚是百年树干的年轮,二弦的幽咽是夜露浸润的树皮,琵琶的叮咚是风拂过叶片的私语。乐师们的手指在丝弦上游走,恍若古港千帆的桅影掠过月光粼粼的韩江。那年我在青龙庙会听见《昭君怨》,十六板的跌宕里,分明看见唐朝乐工南迁时,把半阙宫商遗落在潮汕平原的稻田。

午后雷雨初歇,澄海的晒谷场腾起热雾。英歌舞的鼓点破空而来,三十六面彩旗在潮湿的空气里猎猎作响。梁山好汉的面谱在汗水中晕染,双槌击打出的不仅是“七星步”“八字马”,更是一代代渔人搏击风浪的筋骨。领头的时迁纵身跃起时,恍惚中,我仿佛望见红头船劈开惊涛的弧线,听见远航的号子混着咸腥的海风。年轻的后生把手机直播架在榕树下,直播间里飞过的弹幕,化作新的浪花涌向田横岛。

金漆木雕的刻刀正游走于沉香木纹。陈师傅的眼镜片上积着木屑,刀尖在《郭子仪拜寿》的衣袂间游龙走凤。蟹篓纹、龙虾须、浪花纹——这些镌刻在神龛上的海味,原是潮人向海洋讨生活的祷词。作坊里飘着生漆的苦香,新收的学徒用电动刻刀雕着“蛟龙号”潜水器,深海蓝的丙烯颜料溅上传统金箔,倒映着祠堂屋檐的嵌瓷牡丹。

入夜的牌坊街亮起灯笼,广济门城楼下飘来一阵弦诗。拉椰胡的阿伯脚边摆着工夫茶具,茶船里沉淀着三杯滚烫的乡愁。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油纸伞走过,手机里播放着新编潮剧《韩愈治潮》。千年不息的潮音混着摩托车的轰鸣,在骑楼廊柱间织就新的经纬。

潮汕的根,是工夫茶里浮沉的春秋,是厝角头嵌瓷拼贴的星河,是祠堂横梁上游动的木雕海族。这些活着的遗产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老厝天井里生生不息的井水,在每个晨昏的陶罐中荡漾,涌成韩江不倦的潮声……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肖培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