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单车用AI冒充人工客服?谁在让消费者大喊“转人工”? | 网事

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黄泽霖
08-14 20:49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有了技术,没了温度?

“转人工,给我转人工!”近日,网友杜女士发帖称,自己使用哈啰单车遇到不合理扣费,辗转接入人工在线客服,回复里却有大段AI提示词,疑似平台用AI“假装”人工客服。

难以转到的“人工客服”

杜女士遇到的问题并不复杂,却花了5天才解决。

近日,她购入了哈啰和青桔单车推出的“7天5次通骑卡”。扫了一辆哈啰单车后发现手刹有问题,最终没用车,次卡却还是被扣了。8月4日,她联系到哈啰单车客服,发现自动回复只会机械回答“无法退还次数”,于是要求转人工,得到的回复却更加“人机”。

“用户明显对自动化回复不满,需确认人工身份并安抚情绪。”“需再次重申政策边界。”“需第三次以不同措辞深化歉意。”根据杜女士提供的截图,哈啰单车的人工客服“小林”的每句回复前,都带着一段典型的AI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记录。

“人工客服”的回复里有明显的AI提示词。

几番沟通无果,杜女士最终放弃,并将这段经历发到社交平台。哈啰官方客服注意到帖子并留言,双方最终于8月9日达成一致解决意见。

网友@Dico 同样发现哈啰单车用AI“假装”人工客服,而这次的AI似乎还“嘴不严”,连平台没接入顺风车API接口都予以“透露”。

对此,哈啰单车向读特新闻记者回复称,“AI绝非用来替代或冒充人工客服,而是与人工服务形成互补的智能伙伴。”关于网友提到的疑似AI冒充人工客服的情况,公司非常重视,已启动技术团队进行专项复盘。

“AI态度好,但让人更生气”

杜女士的问题,人工客服可能一分钟就能解决,但“转人工”却花了5天。记者随机选择了不同电商平台的10户商家进行咨询,其中6家是AI客服,4家由人工直接回复。

AI客服好,还是人工客服好?消费者的选择不言而喻: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开启AI和人工客服两个入口,用户会选择哪个?

而出于降本增效考虑,AI客服已成为商家必备。多家AI客服供应商表示,“现在很少有不用AI的商家,平台还有及时回复率的考核。”

AI客服到底能省多少钱?一位供应商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提供1.3万元的“年包”,包含服务器和数据训练,算力则另外收费,100万字(含标点)的文字回复只需8-16元。根据对方提供的功能清单,AI客服可以学习聊天话术、建立关键词知识库、管理违禁词,还能“精准引导下单”,比如医美商家的AI客服,可以主动搜索对医美内容感兴趣的消费者,再去私信推广自家产品。

一供应商提供的AI客服服务内容。

“这可以当一个4-5人的客服团队用了,一年能省下上百万元。”该供应商说。

另一家供应商的报价则更便宜,2.99元就能处理100条消息,“人力成本直降80%。”

另一供应商的AI客服产品内容介绍。

商家节约了成本,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无论是线上咨询还是热线电话,“AI答非所问”“人工客服躲猫猫”“要一路升级打怪才能接通人工”成为集中吐槽点。“虽然AI永远态度好,但是不能解决问题,让人更生气。”一位消费者说。

今年“618”大促前夕,随着订单咨询量增加,AI客服更是接连翻车,“别再逼着消费者大喊三遍转人工”成为热搜话题,还有网友分享各平台的“转人工秘籍”。

一网友分享自己在外卖平台遇到的AI客服,因无法解决问题,网友发了一句“AI退退退”,AI却进行了退款操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电商售后服务领域,与“智能客服”相关的投诉同比增长56.3%。艾媒咨询2024年发布的《中国智能客服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无法解决个性化问题、回答生硬机械、不能准确理解提问是智能客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三大缺点,还有30.98%的用户反映当前智能客服无法照顾到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

AI客服的优点显而易见,不知疲倦、随时待机、性价比高。但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浪潮里,守住那份本该有的服务温度?是商家还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黄泽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