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5日
一个中国人铭记于心的日子
80年前的今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
更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胜利!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中
深圳作为华南抗战的桥头堡之一
以山海为屏、以血路为桥
在物资转运、精英营救、盟军合作、敌后袭扰中
为华南抗战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
东门小楼,烽火中的红色堡垒

站在今日繁华的东门步行街,南庆街13号那栋红白相间的三层小楼引人瞩目。这里是80年前的 “鸿安酒家”,也是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
图源:晶报
80多年前,归国华侨、广东人何华益在这栋三层小楼创办了“鸿安酒家”,成为当时深圳墟的酒店业的老大,何华益也被人称作“鸿安婆”。
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华南告急。11月底,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下,接受国民党委任,在鸿安酒家组建东路守备区总指挥部,负责进行深圳乃至东江地区的抗日斗争。
在深圳的一个多月中,叶挺在深圳鸿安酒家设立指挥部,收编队伍,整合武装,动员华侨支援抗战,加强抗日宣传,发动对日寇的军事进攻。很快拉起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为东江纵队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南抗战的“平型关大捷”

1942年1月下旬,白石龙会议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加强军事活动,展开对日伪军的军事攻势。当年5月14日,惠阳大队主力接到情报,获悉驻横岗的日军当天要到碧岭抢粮,于是决定在铜锣径伏击日军。
铜锣径位于横岗东北约5000米,是打鼓岭北麓和輋禾嶂南麓之间的一条峡谷。北面是光山,山势陡峭,难于攀登;南面山上有茅草丛和小树林,便于隐蔽兵力。
铜锣径伏击战遗址。图源:龙岗融媒
在兵力火力均劣于敌人的条件下,依靠地形优势,伏击战持续近1个小时,日军人马遭到重大伤亡。惠阳大队兵力有限,战场离横岗日军据点又近,为避免损失,迅速撤出了战斗。
这次战斗,虽然战果不大,没有将日军全歼,但是政治影响非常大。惠东宝和港九各地的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曾生游击队打败了日本仔 !”
此战被誉为华南抗战的“平型关大捷”,极大鼓舞了广东军民的抗战士气。
抗日劲旅,亮剑东江

1943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从深圳大鹏土洋村的一栋黄色小楼里发出:“我们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团结抗日的政策,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
由此,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司令部常驻大鹏半岛,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时任司令员曾生也是坪山人,在这里成长为威震南粤的华侨将军,带领东江纵队保家卫国,为民冲锋。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余万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东江纵队在战斗中袭击敌人。图源:南方+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土洋村。图源:深圳新闻网
在艰苦的斗争中,东江纵队逐步发展壮大为蜚声华南、海内外交誉的一支抗日劲旅,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朱德在党的七大上所作军事报告中,将以东江纵队为主体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深圳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图源:坪山发布
如今,“永远向前”的东江纵队精神还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近日,深圳一位退休老人创作了一幅长6米,宽1.8米的油画《史诗、中流砥柱——致敬东江纵队》,画中英雄就取材于东纵在抗日时期的历史照片。“我的父母、祖母以及外公都是东江纵队的英雄”,他说,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这支队伍留下“痕迹”。
8月14日,向中方捐赠抗战历史照片的法国友人马库斯来到深圳坪山,首站便拜访了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听到一张张老照片的故事,他表示,想到了外祖父和他的中国朋友,“很想找到他们的后代”。
马库斯来深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图源:第一现场
惊心动魄大营救
深圳是关键一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了一场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大营救。这场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当时,大批著名学者、教授、作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等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滞留在香港。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梅兰芳等,处境十分危急。周恩来指示:“不惜任何代价,把他们抢救出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拉开帷幕。
部分文化人士在大营救后的合影。图源:央视新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中,深圳地区由于毗邻香港,不论水路还是陆路,都是营救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具体实施营救的抗日游击队的指挥部就在深圳,后来成立的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也在深圳。
作为唯一的一条陆路线路,深圳白石龙村是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当年,在廖承志、张文彬、尹林平、梁广、曾生等人谋划安排下,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负责人就在白石龙村的天主教堂研究、讨论营救和接待方案。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白石龙村。图源:南方+
最终,被营救脱险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共计800多人。同时被营救出的,还有一批国民党驻港人员及其家属。同时还接应了2000多名回内地参加抗日的爱国青年。这场大营救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对此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2年1月,邹韬奋从香港脱险后,在白石龙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图源:央视新闻
80年后的今天
东门老街霓虹闪烁
孩子们在叶挺指挥部旧址前奔跑嬉戏
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
然而,这片土地从未忘记——
酒家里彻夜的灯火
山谷中震天的喊杀
英雄脸庞上的坚毅……
记忆永不褪色,精神永远传承
临危受命的担当
绝境求生的智慧
跨越国界的共义
早已融入特区血脉
成为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基因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相关阅读>>
(来源:南方+、中国纪检监察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广东党史、中国军网、坪山发布、龙岗融媒等)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