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如何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技术冲击下坚守文学的本质,是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2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IP“花城文学课”第14讲邀请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就“在AI时代如何谈论文学”主题进行深入对话与分享。该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获得超过11万人次线上观看。
李敬泽首先围绕AI与文学的关系进行阐述。他指出,在AI时代谈论文学,最简单的方式或许就是面对面地交流,不依赖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这种直接的互动,能够确保交流的真实性和现场感,避免陷入虚拟与拟像化的困境。他提到,尽管AI技术在近年来取得巨大突破,但文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
AI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生活和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AI所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已经超越技术本身,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人之为人”的本质。李敬泽认为,AI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挑战。他举例,“尽管岁月已经剥去建筑的华丽色彩,但那些由工匠亲手打造的梁架、榫头和斗拱,依然散发着质朴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穿越时空,直击人心,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联系是通过语言、身体和情感来建立的,是无法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
李敬泽还强调,语言是人类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根本的方式。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构建意义。他指出,“AI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生成的语言,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表达欲望。尽管AI可以生成看似完美的文本,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经验。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放弃自己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而应该在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挖掘和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和经验。人类永远不应该成为技术的奴隶,而应该在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谢有顺则提出,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的组合,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在AI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真实而独特的文学时刻,通过文学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尽管AI技术可能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依然无法被替代。文学创作者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努力在AI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据悉,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其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刘文飞、何平、叶兆言、黄天骥、李敬泽等名家学者开展14讲,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文化公益活动。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