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花城出发的,成名后,也常常第一个就想到回馈花城,在花城出版自己的作品。”8月17日晚间,“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文学奖颁奖典礼”作为2024南国书香节重磅活动之一,在广州市文化馆剧场盛大揭幕,众多获奖文学名家、作者纷纷表示。
如今在南方,“花城”已成为一个文学 IP和新高地。2023年3月,花城文学院成立,延续先锋、开放、包容的“花城”气质。通过签约名家、打造文学之夜、发布花城文学榜、启动创作项日、实现版权运营与孵化等各种形式,其致力于聚拢文化资源,打造文学精品。
第八届花城文学奖从《花城》杂志2019年至2023年刊发的篇目中评选出获奖作品,旨在鼓励原创文学工作者,奖励卓有成绩的文学原创佳作,提升文艺创新创造能力。颁奖典礼现场群星闪耀,李敬泽、麦家、陈晓明、阿来、东西、徐则臣、张欣、李宏伟、何平、尹学芸、张楚、班宇、张执浩、陈年喜、谢有顺、蔡崇达、陈楸帆,以及濮存昕、林墉、林蓝等出席。
南方有名刊:“花城”先锋、创新的四十五年
2024年,《花城》《随笔》杂志创刊45周年。“花城IP”系列活动如“重塑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全国名刊编辑交流会”“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四)——李娟和她的阿勒泰”等,也成为2024南国书香节诸多读者关注的焦点。今年,“花城文学课”重磅推出,《我的阿勒泰》成为散文影视化现象级爆款作品,带动“李娟·花城”系列非虚构作品百万级畅销。
1979年,《花城》《随笔》杂志创刊。《花城》杂志得名于秦牧的散文名篇,被誉为全国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最美期刊。创刊之初,《花城》就以昂扬势头,汇入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丰富、大胆、创新、先锋,《花城》保持至今的精神品格也由此成型。
《随笔》素有“南有《随笔》,北有《读书》”的美誉,坚守理性与真诚,守护常识与温暖。南方有名刊,文看《花城》,思读《随笔》,两本广东省品牌期刊交相辉映。1981年,花城出版社成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钱锺书热、先锋文学热、王小波热、武侠文学热、琼瑶热、席慕蓉热、朦胧诗热等中国出版和阅读潮流,近年逾千种图书获国家级大奖。
本次颁奖典礼主题“万象向南”喻示文学世界广阔与多彩,这既是对《花城》杂志45年来所刊载文学作品丰富性的总结,也是对其探索文学边界所做努力的描绘。“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指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花城》始终保持着向未来探索的姿态,以及文学创作者和出版者对文学事业创新和发展的不懈追求。
记者了解到,“万象向南”还隐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意义。从杂志到出版社再到文学院,“花城”这一文学品牌,历经45年耕耘,已茁壮长成独特的文学风貌和品牌特色。“向南”则象征着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和深化。“花城”的未来,将继续肩负引领文学潮流、担当文化责任的使命。
17部获奖作品,诠释文学繁花
“万象向南”的精神内涵,同样体现在本届花城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评委会依据在《花城》从2019年到2023年刊发的作品中,评选出17位获奖作者。17部作品浓缩《花城》丰富的文学世界,也展现《花城》对于文学不懈的先锋探索。
李宏伟用《灰衣简史》展示文学的“宏伟之志”,超越文体实验,他用词语热诚地勘探写作的边界;韩松落是逸闻的拾荒者,《我父亲的奇想之屋》从盛大的怀念出发,通往对想象力的恒久追寻;阿乙用枝条拨动风雷,《二见未婚妻》致敬《追忆似水年华》,缓缓讲述南方小城的故事;张楚遥承《喧哗与骚动》的传统,用呓语与说梦的声音,捕捉《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让沉默“震耳欲聋”。
《花城》“向南”的意涵,不局限于地理的南方:《如风似璧》是一部柔韧大气的“岭南故事”“广州故事”,张欣在历史岁月的追溯中,召唤着锐利与先锋的文学精神;尹学芸将《苹果树》栽种在“罕村”的土地上,用荒诞疏离之笔道尽乡村讳莫如深的幽微波澜;班宇书写东北又超乎东北,《羽翅》直击当代青年与城市现实的近身肉搏与退而省思;青年作家焦典个性奇崛、异质天成,《六脚马》构建一个原生奇幻的彩云之南、纸上红河。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徐则臣北上多年,在《宋骑鹅和他的女人》中沿着运河南下,为奔波的跑船人著篇立传;丁颜在高山和草原的交界处写作,《雪山之恋》跨越隔阂与偏见,望见远山终年的霜雪与人心永恒的庄严;陈年喜的写作是来自地心的呼吸和呐喊,《人们叫我机师傅》以悲悯心观照群体、理解世界;《越来越薄的等》体现越来越开阔的文化视域,雍措兼顾民族表达与共通体验,更新读者对康巴文学的期待。
殊异文学气质,造就文学繁花。张执浩熔炼日常与思辨,用极度简约的修辞和极度深沉的爱恨,做了一场《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的词语如同汹涌的潮汐,祖辈父辈的记忆穿过意象与历史,在《夜伐与虚构》中渐次登场;杨知寒的写作冷厉峻切、别立新枝,《连环收缴》如野马下山,冲决亲仇交织的家族藩篱;薛超伟则以少年心观世界,《化鹤》在细如流年的日常中,读取一草一木对生命微茫的启示。
关注青年,培养青年,是《花城》一贯的文学态度。据介绍,2017年,文学评论家何平在《花城》开设“花城关注”专栏,面对文学现场,穿透话语圈层,以批评的活力与锻造力,发掘众多新锐的作家作品。本届花城文学奖唯一的评论奖,即颁发给何平。
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绚丽之夜
颁奖典礼执行团队以“花城文本”为创作蓝本,邀请各界艺术家和创作者共同设计,依循“四方来信,投递祝福;文舞南方,花开无尽”的理念,结合经典文学文本与AI技术,以影像、话剧、音乐、舞蹈的多元艺术形式呈现。文学、艺术与数字科技紧密结合、共同绽放。
著名艺术家濮存昕朗诵《花城》杂志的名篇《病隙碎笔》。作品原著作者史铁生,曾用昂扬斗志抵挡生活伏击,凭借蓬勃的生命力改写人生困局。在大提琴深沉的乐音中,濮存昕走近光圈中的轮椅,以他独特的朗诵风格,与一生游走在死亡边缘的史铁生精神共振。
散文家李娟用自己的声音,为《花城》录制朗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段落。李娟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24年,《我的阿勒泰》更是成为散文影视化现象级爆款作品,带动《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羊道》三部曲等“李娟·花城”系列非虚构作品百万级畅销。
蔡崇达创作的《草民》发表于今年的《花城》杂志,小说段落《曹操背观音去了》以彰显本土文化的人偶剧形式上演,展现沿海小镇芸芸众生的拼搏与尊严。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大有》探索AI写作的可能与局限。颁奖典礼团队用科技迎接科幻,以AI实验小剧场的形式展现这部作品。
《花城》杂志不仅散发文学之光,也蕴含艺术之韵。这场颁奖典礼,呈现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花城》文本,也在音乐艺术上展现南方特色。整台晚会所用音乐皆为原创,来自中国澳门的音乐家黄纪航为典礼谱写颁奖音乐,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特点,创造五种不同风格的戏剧化配乐。男声组合“太阳之子”,由陈国科、陈岸如、陈泉章和黎耀江四位广东东莞一线文艺工作者组成,担任晚会全程伴奏,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和声之美。
45年来,大量当代艺术美术作品,作为插画展示在《花城》的纸页中。颁奖典礼中,著名画家林墉作为艺术家代表,与妻子苏华、女儿林蓝上台接受《花城》的致敬。林墉用艺术描画岭南地区的时代印记,以其独特的“南方美感”为中国当代美术带来全新的审美面貌。苏华和林蓝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花城》杂志向林墉致敬,也是对所有支持过《花城》的艺术家致敬。
回顾现代岭南文学,广东作家欧阳山创作的《三家巷》,描绘20世纪20年代南方革命斗争,被誉为岭南生活的“百科全书”。花城出版社是最早出版《三家巷》的出版社之一。在颁奖典礼上,《三家巷》片段由朗诵家祖晴和沙画家美序合作,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重现广州这座岭南花城的绚丽生机。
四时充美,人间有信
与《花城》同年创刊的《当代》杂志,从北京来信祝贺,许下共同创造文学“最好的季节”的两厢夙愿。与《花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评论家谢有顺,也寄来信件,回忆三十年前,《花城》作为伯乐开启他的文学世界。《花城》也充当着许多作家启航时刻的摇篮。
在西部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丁颜写到《花城》给予她的尊重和鼓励,这封信是感念,亦是祝愿。江苏读者张同远回忆自己在《花城》里感受到的四季如春的暖风,并被这暖风托举着纵观外面的世界。颁奖庆典中,舞者翩翩起舞,呈现四方深情厚谊。优秀的文学杂志与读者,就如同鱼与水的关系。《花城》邀老读者们提笔致信,亦借此良辰将读者请到舞台上,一同品味相互陪伴的岁月故事。
这些读者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身份,年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名字——《花城》读者。“快餐时代仍有文学盛宴”,这是《花城》公众号给予读者陈建东的阅读养料。这位惠州的园丁,在九年的时光里,览尽《花城》四十五载的岁月花园,也遍观姊妹刊《随笔》的风采。
生于《平凡的世界》创作当年的广西农家子弟刘文禄,在《花城》的这部作品中获得生长的力量,成为一名狱警。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的“00后”大学生陈灵君,在与《花城》的偶然邂逅中,觉醒自己的民族触觉,开始把握文学发生的现实脉搏。继往开来,未来的“花路”,《花城》将依旧与读者同行。
正是过往的荣光,给予《花城》走向未来的信心。在一代又一代花城人的开创与传承下,《花城》当前建立一支兼具专业性和执行力的文学编辑队伍。颁奖典礼末尾,《花城》编辑部的工作日常在现场展示。他们是《花城》与作者和读者之间最好的“桥梁”与助力,让文学之学更美地绽放。
【第八届花城文学奖获奖名单】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崔霞
读特热榜
1“风王”即将“登基”?秋台风来了个“双连击”,深圳周末下雨“魔咒”又被激活了!
2湖南一高校辅导员被曝诈骗上百人超700万元,多名受害者发声,警方回应→
3高速上行驶遭遇“喷泉”?相关部门回应:整改
4国庆中秋“艺起来料”,坪山街坊才艺擂台赛报名火热开启
5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深圳1集体3个人获表彰
6读特热评 | 女乘客卧铺打伞,隐私需求不能被无视
7深圳市解除分区雷雨大风黄色、分区暴雨黄色、全市雷电预警信号 | 持续关注
8李家超发表第四份施政报告,“心急如焚”之事与深港合作息息相关
9又升值了!人民币,大消息!专家:后续有望破“7”
10打卡华南首个架空型高线公园!深圳解锁 Citywalk“云端副本”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