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学名刊编辑齐聚广州,热议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王铮锴
2024-08-20 23: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由《花城》杂志和《当代》杂志主办的“重塑文学期刊传播力与引领力——全国名刊编辑交流会”近日在广州花城文学院·陌上礼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共28个文学名刊的编辑参加活动,共同探讨在当今环境下文学期刊如何调整策略、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传播力与引领力,更有效地将优秀文学作品与读者联系起来。参与此次交流会的嘉宾均来自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

东道主《花城》杂志主编张懿、《随笔》杂志主编刘永光和执行主编祝晓风带领编辑团队参加活动。“各期刊的编辑代表聚集在这里,既为分享以往的办刊经验和荣光,更为打造新时代优秀期刊的编辑队伍,共同探讨文学期刊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任职花城出版社社长的张懿表示,大量文学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创刊,一直走到今天,众多同仁的到来,为广东期刊界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特邀主持人、《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介绍,此次活动是借《花城》杂志创刊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举办之际,邀请全国各地文学期刊界同仁就文学期刊的未来展开探讨。文学期刊该如何更充分地利用新的传播媒介为文学赋能?如何激活优秀文学作品自身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与潜在能量?如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下,提升文学期刊对于创作、阅读乃至文学生活的引领力?各家期刊分享自己的思考。

张懿认为,过去文学期刊的阅读方式相对单一,而现在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阅读器等各种方式获取内容,媒介形式也有视频、音频、网页等等,媒介改变读者的生活方式,也改变文学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文学期刊需要在新的平台、新的空间上找回读者。近年来,《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小说月报》等期刊已经开展大量新的探索,编辑的工作已不限于纸刊,而是在各网络平台投入特别多的力量。

《作家》主编宗仁发认为,期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并会继续产生其特有的作用。他引述英国同行的观点,认为纸媒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对于喜欢自主阅读的人来说,纸媒仍是首选的方式,期刊不必过度悲观。此外,文学期刊还拥有原创性优势和现场的优势。文学期刊是创作的第一现场,这个性质一直没有改变,对于青年作家的成长来说,文学期刊也十分重要。目前中国文学期刊的使命,是寻找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南方文坛》原主编张燕玲看来,当下文学已经泛化。“我们把文学理解成一种行动和实践,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文学、文学性有新的开放性理解。”张燕玲以《花城》杂志的品牌栏目《花城关注》,与今年火爆出圈的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为例,分析《花城》开放进取的文学理念。“他们充分寻求各种文化互鉴的通道和手段,与各种文学门类多项赋能,比如李娟的热点就是其中一个期刊传播力和引领力成功的范式。”张燕玲认为《花城》以自己独特的时代表达,以及表达方式的现代性,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学新风。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对文学期刊的内容抱有十足的信心,认为文学期刊上的作家是没有问题的,内容也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现在的经营和传播方式。徐坤举了《人民文学》和“与辉同行”合作的例子,认为在严峻的传媒环境下,应找到文学期刊新的增长点。

《十月》主编陈东捷认为,文学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面临着市场化、数字化及新媒体等多重挑战,但其原创性和专业性的核心价值依然重要。他指出,文学期刊不应再追求大众化阅读年代的辉煌,而应专注于小众化、专业化的深度阅读,通过内容创新、文体革新和汉语表达的探索,激发读者的参与感和共鸣,使得文学期刊能够在特定读者群体中保持其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钟山》主编贾梦玮强调,文学期刊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者,承担着反映中国人真实精神状态和支持汉语言发展的责任。他认为,文学期刊在面对新媒体冲击时,应坚守文学的核心价值,不因迎合市场而妥协。同时,期刊编辑需有担当,通过优秀作品来引领社会思潮,促进文化进步。在传播策略上,应注重精准定位,确保文学内容以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目标读者。

《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认为,文学期刊应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他提出,文学期刊的核心在于优秀作品,需坚持品质优先,敢于拒绝一般性作品,也要思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传播手段上,文学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推广和互动,增强与读者的联系。期刊还需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使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提升期刊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除战略性的办刊思路外,各家刊物还从各自的探索实践出发,分享扩大传播力的具体方法。长江文艺杂志社副主编喻向午强调渠道对于刊物的作用,“在网络时代也需要把握住网络的渠道”。《小说月报》《科幻立方》执行主编徐福伟也持相似观点,徐福伟介绍,《小说月报》很早就开始布局网络平台,2022年开通B站账号,2023年入驻小红书,并且成功接住演员于适的部分话题流量。

《山花》主编李寂荡介绍,《山花》与西安电影制片厂签署战略协议,每期推荐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十月》杂志的步伐也大幅向前迈进,执行主编季亚娅介绍,《十月》新创一本子刊,采用新媒体号先行的方式,预先积累一批线上读者,内容与纸刊拉开差距,待刊物出版时,已有一定读者基础。《十月》也参加“做书”公众号举办的图书市集,以当下年轻人中间流行的方式销售过刊,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交流会上,与会的20多位嘉宾先后发表观点,探讨文学期刊的文化功用、社会定位、发展走向等议题,并分享各自近几年在选题、媒介等方面的新尝试。交流会全程充满思想碰撞,洋溢着热情振奋的氛围。主办方介绍,此次交流会是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花城》杂志与《随笔》杂志主办的“《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之一。

45年,《花城》与《随笔》一路走来,与全国所有文学期刊一道见证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文学期刊在当代文学生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追踪创作动态,传播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引领文学风潮、弘扬文学价值。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期刊作为纸质媒介,也面临创作生态、阅读场景与信息交流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此番各期刊单位交流办刊心得及成功经验,树立未来发展的信心。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王铮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