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年味 | 人文天地·南海潮

李彦湄
01-17 14:3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父亲是一位画家,于我的记忆中,年的韵味总是从他写春联的那一刻开始。每当腊月降临,家中便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墨香,那是父亲铺展红纸、研磨乌墨时的气息。红纸一张张在他手下渐次染上墨色,仿佛是新年的气息在纸上悄然绽放。父亲挥毫之际,手腕轻抬,笔锋游走,一幅幅春联如灵物般跃然纸上,每一笔都凝结着他的功底,每一字皆是新春的序曲。

如今,春联多以印刷品的形式出现,工艺精良,字体工整,烫金熠熠生辉。街边文具店中,春联成串地挂着,价格低廉且方便快捷。然而,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份屏息等待的心境,墨香在空气中慢慢晕染的过程,以及文字间蕴含的人情温度。

父亲每年都坚持亲手撰写春联。他说,写春联不仅是写字,更是在书写一份期待和守候。记得去年春节,父亲为一位老友写春联,大叔特意从老城区赶来,说非要等到父亲写完才离开。大叔言道:“老画家的字里有气韵,贴在门上特别应景。”父亲一边书写,一边与老友交谈,话题从天气谈到城市的变迁。不知不觉间,春联完成了,夜幕也已降临,但那股温暖的人情味却在墨香中久久不散。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常常思索:年的味道究竟藏在哪里?也许就在这份愿意等待手写春联的心意之中。每至腊月,文化馆前总是排起长队,人们为了等一副手写的春联,甘愿耐心等候。有的爷爷带着小孙子来,希望孩子能见识传统书法的魅力;还有年轻人特地从远处赶回来,只为这份热闹和年的氛围。每一副春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期待。笔尖颤动留下的墨珠,隐约可见的笔锋,以及书写时心神相通的默契,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情感温度。手写春联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人们在寻找一种仪式感,一种传递年味的方式。当笔墨在红纸上流转,书写的不仅是吉祥的话语,更是一份祝福,一种情感的纽带。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传承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珍贵的生活美学。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能在变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手写春联,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它为人们保留了一份难得的仪式感,一份值得等待的期许,一份笔墨间的温情。年的味道,也许就藏在这份等待之中——在父亲研墨时的沉静,落笔时的专注,以及大叔脸上那期待的笑容里。它不是清单上可以轻易勾画的项目,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一种温度。在这个冬天,当我再次闻到墨香,看到父亲俯身凝神写春联的模样,我明白,年的味道正在这浓浓的墨香中酝酿。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李彦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